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时间:2022-01-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楠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 通讯员 王晓庆)1月8日,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立论之基、兴起背景、正义理论研究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即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形成了风格不同、路径不同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范式,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王岩表示,当前中国政治哲学存在“重书斋思辨、轻政治实践、远中国实际”“对待中外政治哲学态度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话语体系出现严重弱化”“基本内涵、本质特征、结构功能、研究范式等没有达成共识”等问题。因此,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选择审慎的研究理路,科学构建话语体系,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苏州大学原正校级调研员任平提出,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基本理论前提,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在学界存在很大争论,甚至有人说它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需要做三大前提性反思。

一是唯物史观强调的历史性、否定的辩证法与政治哲学的肯定性和规范性的表象冲突。“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主要讲历史性、否定的辩证法,而政治哲学主要讲肯定、规范。两者在方法论上有着尖锐的矛盾。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批判理论,革命批判理论何以可能构成规范的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任平表示,探讨在否定辩证法的基础上能否有政治哲学肯定向度—规范立足的可能性,关键要全面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否定辩证法的论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但辩证法也有其保守的一面,是指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即认为每一事物在它的时间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这个事物长期存在就需要有质的规定,只要有质的规定,那就必然需要保持质的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也可以把辩证法反过来说,在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中,包含了肯定的理解及必然存在的理解,而必然存在的理解包括了它的质的规定性理解。如此,辩证法就历史观和规范论达成了统一。

二是学界争论颇多的关于唯物史观强调的现实向度与价值向度的关系。“唯物史观是讲客观的规律,讲必然性,而政治哲学是讲规范,它就有价值先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的学者追问:规范的价值先导是否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抹杀了唯物史观强调的现实必然性。”任平提出,政治哲学不仅要讨论正义本身如何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讨论政治哲学本身是否有价值优先,价值优先在唯物史观里有没有地位。跳出唯物史观的客观逻辑,从主观逻辑、应当逻辑去谈价值设定是不够的,要从“唯物史观包含价值维度”这个角度去探索唯物史观内在的价值向度。如讲马克思的正义观时,一定要挖掘以下两重关系:在资本逻辑生产的阶段里,一方面客观逻辑奠基了价值关系,另一方面价值关系又拜物教式地呈现和支撑了客观关系。价值维度首先是客观的、必然存在的,而且作为现实存在关系的社会本质。

三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必须要抛弃以外来政治哲学作为观念规范剪裁中国这一“洋教条”范式,要从中国当下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反思政治哲学的规范。任平表示,中国的社会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逻辑为主导的阶级对抗的市民社会,也不同于利益没有任何差别的同质性社会,而应称之为差异性社会。因为人民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后,人民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阶层利益、群体利益上有差别。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建构我们的正义观,并在差异正义的原则下建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体系,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使命。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新生在会上从学术路径和实践路径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是怎样兴起的”。他表示,当今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毫无疑问是受到西方政治哲学复兴的影响。但任何一种哲学主题能够长期存在下来,都是由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提出来的。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是由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推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曾长期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政治路线加以坚持,因此,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当时历史条件下解释政治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公平正义等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原有政治理论的解释范围,仅用西方理论无法得到合理解释,需要新的理论范式加以概括,建构中国政治哲学。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力求从时代需要出发回答时代问题,这必然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界限,进而形成一个以共同问题为纽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王新生提出,在哲学研究中,这种以时代问题为纽带的学科融合,为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这种学科融合将哲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深度衔接,进而形成一个哲学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理论场域。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这种创新性发展,既给哲学自身带来新的生机,也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激发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结果也要体现公平正义。“政治哲学成为显学是从正义研究开始的,所以我想谈正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以“公平正义何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题谈到,公平正义要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仅要重视分配正义,同时又要突破分配正义的局限。分配正义的局限表现在,一是如果把所有的研究都局限在分配正义中,就看不到分配与生产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二是从西方学术传统来看,研究正义的学者确实大多数坚持唯心史观,但并不是说唯物史观与正义是不相容的,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正义的观念,比唯心史观论者对公平正义问题的思考站得更高。

谈到如何把公平正义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冯颜利表示,要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要从多视角理解,把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结合起来思考,这样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把公平正义看成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权在正义层面关注分配正义和少数群体正义的问题;在治理现代化或国家建构层面关注新共和主义、协商民主和社群问题三个问题;在学科层面则较为关注技术政治学的核心命题“技术伦理和技术批判”,以及技术的反叛问题。会上,他对这些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在正义层面,他表示,分配正义是指向国家对财富、权力、机会等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否达到每个人得其所应得。关键问题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对相同的人给予相同的对待。简言之就是如何使人们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这是分配正义的核心议题。而少数群体正义的问题,则是指出于维护社会正义的目的,我们对国家弱势群体进行保护,与之对立的是基于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而建立的,违背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双重或多重社会资源分配规则的差等正义。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涉及女性、少数族群等弱势群体,实际上是精英和大众的关系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喜谈到了他对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的关系的理解。他表示,所有的相对价值都可以表现为纯粹事实的陈述,关于绝对价值的表达没有包含在任何事实陈述中,所以我们讨论价值的相对性或价值的绝对性关系,要围绕事实和价值的关系去讨论。他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具有某种更高的价值诉求的一种政治哲学”的结论,并提出两个观点:第一,由于我们可以把相对价值改写为关于纯粹事实的判断,所以我们界定相对价值判断就不是真正的价值观。换句话来说,相对价值可以还原为事实的程序,绝对价值的表达才真正与价值这个词有勾连。所谓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绝对价值,我们在讨论价值问题时,需要在价值这个词前面加上绝对二字。第二,绝对价值的表达是与语言不相容的,我们在语言中还无法表达绝对价值。事实是可说的,而价值是不可说的,如一个人的良心和一个人的灵魂是绝对价值,这样的绝对价值不能通过经济奖励来体现,如果我们把绝对价值概念局限于经济换算,就变成了相对价值。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从“究竟如何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近代以来政治哲学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状况”以及“当代中国现实”三个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进行论证。李佃来表示,不管是从实然,还是从应然的视角来说,马克思主义包含政治哲学的维度。唯物史观是讲规律和现实,但我们不能抽象地理解这里的规律和现实。唯物史观强调的是立足于现实,而现实不是单一的某一个要素,而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客观的历史结构。由此可见,不管是道德、正义,还是价值、法律,都是使现实成为现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不可能排斥这些要素的关注和研究,关键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唯物史观不应抽象的、脱离历史去研究道德的观点、正义的理论、价值的判断、法律的制定等问题,而应当把它们放在历史的基本框架下,立足于它们的社会历史根基,从现实和产生这些观念或问题的根基出发去理解。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从“中国政治哲学主体性”“权力”“平等”“家、国、天下”“好政治、好国家、好政府”五个层面谈到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考。他表示,中国政治哲学假如要涉及到主体性问题的话,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个体或比个体更大的共同体,即家的问题。因此,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体”概念,需要重新挖掘家的价值。

当天下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池忠军、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俊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玲、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典顺等10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主题发言。

王岩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会议发言学者既有长江学者,也有青年才俊;既有形而上的思辨,又有鲜活的现实追问;既有宏观高远的理论架构,也有微观的政治考量。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学者,都领略到了哲学的沉思、抽象的风格、理性的力量、学术的厚重。我们追求的是用学术来讲政治。最后他谈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键词。他表示,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根本,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对象,中国传统优秀政治文化是本来,西方政治哲学的时代价值是外来,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是土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底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回归经典、深耕原著,面向现实、面向实践,真正拿得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核心话语”,打造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学派。

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办。(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