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卫思谕)2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一克纳米及巨丰金融研究院协办的全球治理论坛(2022年春季)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冠将逝,大国何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贾晋京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进行了在线致辞演讲。他表示,新冠疫情流行已两年,这两年中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秩序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也使我们经受了百年未有的一次考验。他强调,我们对于当下局势需要有三个基本的把握。首先,我们必须要在尊重疫情演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政策的把控和相应的疫情治理体系的管理;其次,在我们对于疫情有基本的控制之后,需要妥善地管理经济;最后,不同国家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政策是基于新冠大流行、全球大封闭的基础,而当世界重新启动全面交往之际,所产生的这种政治冲突会比以往更多。这就要求国际政治的协调合作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这次论坛所要倡导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在全球疫情拐点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更需要世界的共同治理、合作治理,来应对后疫情时代更加复杂、严峻的一系列问题。
总结传染病影响与大国兴衰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布了《传染病与大国兴衰:基于历史实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揭示:在历史上传染病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冲击常常是超过了一场战争或是一次金融危机,但这样巨大的冲击往往被国际关系学者忽视。该报告回顾与梳理了国际关系学界对传染病变量的认知演进进程,总结历史上传染病影响大国兴衰的三大规律,梳理三种影响大国兴衰的传染病类型,挖掘传染病作为大国兴衰新变量的传导逻辑与历史规律。报告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主要有三点。第一,由于传染病高发地区的国家,其发展容易长期受到抑制,所以我们亟须完善21世纪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第二,由于传染病有高概率导致大国衰落的历史规律,认清后疫情时代美国加速衰落的真正原因,也有助于去寻找中美关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破解之法;第三,大国领导人受到传染病感染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各个大国应该完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以防止大国领导人受到传染病感染。未来,各国还需加强团结合作,共同战胜诸多重大疫情。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分享了三点观点。第一,从冬奥会看疫后的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美国一手遮天、一呼百应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从奥运村的运动员和媒体记者的反应中可以得知,人类向往美好的未来,人类在交往中可以建立互信的基础。冬奥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盛会,它是国际关系大调整、大变化的集中体现。第二,疫后国际交往需要及早谋划,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实现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第三,疫后的国际交往中,中国要发扬中华民族的道德优势,以道德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疫情后的价值选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分享了目前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防控策略。他讲道,现在全球正经历第四波新冠疫情,且远远高于前面三波的峰值。欧洲和美洲,尤其是美国,是导致全球奥密克戎变种快速传播扩散的主要国家。欧美国家拥有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公共卫生防范技术,为什么疫情防控的效果反而不好?这值得思考。尽管很多人乐观估计今年内新冠疫情将结束,但我们对新冠流行是否能终止还是要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他认为,我们现在的防控措施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打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保卫战。但我们仍需要思考,在全球国家重新开放后,我们是继续常态化防控策略,还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防控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文一通过分享文艺复兴时期梅毒传播的故事,与与会来宾探讨其对当今疫情下社会、国际等方方面面的启示。他认为,梅毒的传播揭示了欧洲诸国在梅毒溯源上的“推诿游戏”,实则就是话语权的战争。欧洲诸国通过在全国制造“梅毒源于他国”的舆论等方式煽动群众对立,并借机为发动战争做准备。这与当下美国制造舆论、发起贸易战、鼓吹“新疆问题”,搞“新冠溯源”的手段如出一辙。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表示,我们需要正视“疫情将逝,我们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很多矛盾和问题,其实都被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防控所掩盖,并会在进入后疫情时代之后暴露出来,我们需要予以高度关注。一是疫情防控的效果评估和制度比较,二是疫情过后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共同携起手来,应对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使人类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但在全球“各司其政”的情况下,新的全球治理秩序到底是以国家主义为中心,还是以全球主义为中心,还是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相互兼顾?这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亟待我们所有人去思考。(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