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首届南疆语言生活和语言资源高端论坛在新疆举行

时间:2022-06-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赛音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赛音)6月6—7日,首届南疆语言生活和语言资源高端论坛在喀什大学举行。新疆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我国广受关注的西陲边境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论坛旨在贯彻第四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四五”科研规划,促进南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丰富文化润疆内容,与会学者围绕“南疆语言生活调查和语言资源建设”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喀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援疆)杨清华代表主办方致辞,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情欢迎和衷心感谢。北京语言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语言战略研究》主编李宇明代表与会学者致辞,他强调了在新疆喀什举办语言学研讨会议的重要性、必要性,期望论坛举办能够持续为南疆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戢广南、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日培依次在开幕式上致辞,喀什大学人文学院黄云峰作会议筹备情况报告。论坛开幕式由喀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浩波主持。

论坛主题报告阶段,李宇明以“边境语言的‘睦邻戍边’作用”为题,表示在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边境语言的戍边兴边的特殊作用。他将边境语言的作用概括为“兴边睦邻、戍边护疆”,指出边境语言是架设在边界上的“语言睦邻桥”,边疆的语言文化、经济教育等的发展繁荣,也关乎人心向背,关乎边境安全。语言在戍边卫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像边境的河海与山脊。因此应制定科学的边境语言规划: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边境语言状况;做好边境语言规范;发挥边境语言的社会作用;研发边境语言的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语言文字应用》主编刘朋建以“新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为题,从语言政策、语言发展规律以及通用语言推广的历史研究、国别研究等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普通话普及现状,深刻分析了新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重点任务,对民族地区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喀什大学人文学院银龄教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以“南疆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现状及推广实践的启示”为题,结合自身在喀什大学援疆支教的工作生活、喀什地区实地调研的切实经验和体会,指出急速而深刻变化中的社会语言生活充分展示了语言多重属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所发挥出的不同社会功能。当前南疆地区国语推广形势大好,成绩喜人,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代际差距、城乡差异,并据此提出对语言多重功能的思考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教授、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邢欣作了题为“面向新疆义务教育的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的报告,针对新疆义务教育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介绍了多模态语言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此项目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义务教育中语言资源匮乏影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的问题;有助于建设辅助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统编教材的标注索引语料库,为“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提供简单明了的学习提升资源;有助于为动态化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服务。

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中国辞书学会秘书长周洪波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拉波镇中扎村的实际调研为例,作了题为“乡村语言生活观察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从语言景观、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语言困境对中扎村藏民语言生活进行观察。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语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主张研究人员每年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在村庄,与村民打成一片,“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用知识推动中国乡村社会进步。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杨波从三年驻村工作的经历出发,作了题为“喀什地区乡村治理及语言生活现状”的报告,介绍了喀什地区近五年来乡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指出,作为南疆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讲好新疆发展团结的故事,以南疆地区乡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的客观结果推动文化润疆、语言扶贫、语言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主旨报告内容丰富拓展了“语言生活和语言资源”的会议主题,发言学者着眼于前沿理论,以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己任。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着力发挥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作用,推动语言生活和语言资源建设研究。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和对南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情况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会议成效。

本次论坛由喀什大学、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办,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协办。(责编:闫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