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6月24日,第四届国际关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以线上的方式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创新”。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十分重要。目前,国际关系学界涌现了诸多有才华的青年学者,未来,他们将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主要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斌教授主持。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徐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创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将加强对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充分发挥和调动会员单位的优势,与会员单位联合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学会将继续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和博士生论坛,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他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流而动。新形势挑战了既有的理论解释和传统叙事,对国际问题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京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延青在致辞中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发展,将为国际关系学者更好地展现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加强国际对话提供厚实且可持续的学术基底。陆延青认为,做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应关注“大问题”,聚焦“小切口”,作出更大的原创性贡献,注重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特色,打造有基础、有特色的学术机构,助力政治学科“双一流”建设和跨学科突破。
主旨演讲阶段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主持。
徐坚对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三点想法。第一,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这就注定了中国的成就、中国的经验、中国的道路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对于全人类来说具有非常独特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第二,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前所未有,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期待也是前所未有。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能力和潜力,责任和义务与日俱增。第三,中国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总结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有价值的经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认为,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应该进一步关注俄乌局势的发展动态,观察、跟踪、分析这一局势可能会给国际秩序、国际发展带来的新冲击。从俄乌局势的走势中,可观察到西方话语如何主导当今的国际关系,这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话语,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十分重要。
此次论坛有四个分议题。第一个分议题是“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的演变”。在专家学者看来,俄乌局势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要变量之一,对现有的国际秩序将带来巨大挑战。此外,全球治理困境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因此,中国如何在其中发挥角色至关重要。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让世界各国充分理解中国的大国外交思想与外交理念,塑造一个可信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个分议题是“危机、冲突与战争”。专家学者认为,战争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重大,进一步突出了西方的霸权思维。对中国而言,需要重视对西方的舆论战,长期保持斗争思维是促进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之一。
第三个分议题是“大国关系的纷争与合作”。专家学者就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和中国的周边外交展开研讨。大家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研究中美关系需关注的问题。中国需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塑造安全的周边环境,这对传播中国外交理念也十分重要。
第四个分议题是“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国别与区域研究视角出发,探索了国内政治如何影响国际关系。此外,专家学者还就“地区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闭幕式环节由《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主持。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秘书长夏莉萍表示,未来将继续办好“青年论坛”活动,使其成为品牌活动,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维准鼓励青年学者从“小切口”出发,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如何影响国家发展的“大方向”,这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十分重要。他期望青年学者、继续发挥创新思维继续扎根自己的领域,有勇气坐好“冷板凳”,在未来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新生力量。(责编:毕雁;实习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