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2-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班晓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7月19-21日,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吉木萨尔县是唐代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作为汉唐时期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行政枢纽和经济中心,见证了新疆地区千百年来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悠久历史。中共吉木萨尔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张永军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对于推进吉木萨尔县“文化润疆”工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六位学者进行了发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表示,中国共产党在思考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征程中,对于民族问题和相关制度的思考和实践是一个涉及国家统一、对外关系、国民认同和社会发展的大事。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认为,辽代史料的单一和稀少,常使辽史研究者深感无米炊妇之窘困。但另一方面,被压缩在辽史资料内的历史信息,其丰富、复杂及其立体性有时又远超出一般想象的程度。《辽史·营卫志》的“部族·上”中有几段不长的文字,把采录于辽以前列朝史载中有关契丹早期历史的叙述与辽宗室所属耶律部的先世传说绾合在一起,形成一篇简明而完整的契丹先世史。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提出,我国有130多种语言,从有声调到无声调,从两个声调到15个声调,丰富了统一共有精神家园的表达。因此,在跨语际交流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方面,各族语言之间的关键词翻译格外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提出,以北庭故城为核心配套存在的军镇体系使用了约800年,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北边疆形成过程中的一段缩影。北庭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实物证明了唐代至元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相关发现和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的民族团结、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魏坚介绍,在距北庭故城遗址约30公里处,还有一座唐朝墩古城遗址。该遗址地处丝绸之路新北道之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至14世纪逐渐废弃。遗址中出土的大量不同时期遗物,印证了唐代至元代时期天山北麓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为研究和阐释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多民族融合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生动而坚实的实物材料。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鸿宾认为,唐朝河朔三镇之一的幽州夹处在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交合地带,幽州范围内的人口,也分作南部的农业定居者和北部的游牧人群或半农半牧的成员。这种地缘组合与族群分布的多样化,是中原周边地带的普遍现象。不过,因北方地理条件的制约,游牧、半农半牧和渔猎、游耕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群从事着与汉地耕作完全不同的生计,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也与汉地差别明显。这是我们理解唐朝河朔的一个重要前提。

主旨发言环节结束后,44位学者分别在边疆中国历史、当代中国边疆社会、中华民族与边疆中国、边疆中国研究四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题研讨。

闭幕式由《学术月刊》编辑周奇主持,李鸿宾从议题、学术性和规范性、研究领域的聚焦以及组织等方面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认为,通过本次会议,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正在聚焦的学科领域和研究归宿,也可看到学者代际的传沿情况,更看到了学科研究的交叉趋向;作为会议承办方,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则从会议的筹办和策划、会议特点以及未来期望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大会研讨环节结束后,线下参会学者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对北庭都护府遗址、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车师古道以及吉木萨尔千佛洞等地进行了考察。

会议由《学术月刊》主办,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承办,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特色学科──民族学、国家民委新疆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农牧区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庭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拉特蒙古研究学会协办。(责编:王村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