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十二届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在沪举行

时间:2022-12-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2年12月2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周边外交:和平、合作与发展”。来自中国、柬埔寨、越南、美国、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外交系统和学术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致开幕词,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韩梅、柬埔寨外交部国务秘书齐夫·伊赛昂做主旨演讲。吴心伯表示,尽管过去一年周边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对稳定周边安全形势意义重大。韩梅表示,党的二十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革,中国秉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原则,坚定推进周边外交。齐夫·伊赛昂表示,中国是地区安全问题的重要协调者和地区和平发展的积极贡献者,中国和东盟保持良好合作势头,柬埔寨赞赏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并将深化对华务实合作。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对一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与疫后经济恢复”“中美战略互动与亚太多边机制的重塑”“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模式与周边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等四个子议题开展研讨,深入分析了2022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建议和主张。 

一、聚焦中国周边外交 

2022年是中国外交极不平凡的一年。该分议题五位学者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切入,总结和展望了2022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挑战和潜在的应对之道,并聚焦朝鲜半岛、南亚次大陆、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的安全形势变迁展开详实分析。 

概述2022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青海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美国以意识形态推动阵营对立使中国凝聚周边国家的阻力增加,二是地区安全日趋复杂化,三是地区经贸合作日趋政治化,四是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变动增添对华合作变数,五是非传统安全挑战上升。 

展望中国应对周边安全挑战的潜在路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研究员提出“稳西扩东”构想,认为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在四个方向发力,即在东南亚地区谋求优先发展、在中亚地区寻求战略协作、在南亚地区谋求对印关系改善、在东北亚地区积极稳定与日韩的关系。此外,中国还应当在西部适度收缩、加大力度遏止外部势力对台干涉并强化与南太岛国的安全合作。 

聚焦2022年朝鲜半岛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授郑继永总结了朝鲜半岛战略环境的四点显著变化,一是大国战略竞争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冷战回潮”,二是地缘冲突导致朝鲜对核问题的态度产生逆转性变化,三是国际合作机制疲软导致朝韩规则意识衰减,四是朝韩民粹主义倾向快速上升。  

关于2022年南亚内外安全形势变动,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民旺概括提炼了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南亚国家普遍陷入内部困难乃至政治动乱,二是南亚国家普遍寻求在中国和印美之间保持微妙的外交平衡,三是西方在局部地缘冲突加剧背景下持续加大拉拢印度的力度。 

反思总结2022年中俄关系的轨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耀认为,中俄伙伴关系虽然受到了地缘冲突的困扰,但依然沿着双方设定的议程稳步前进,两国仍然维持着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共识。  

二、共建高质量的“一带一路” 与疫后经济恢复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进经济联通和民心相通的国际公共产品,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欢迎,也面临新的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该分议题四位学者总结展望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进的新机遇,并结合越南、柬埔寨等微观案例加以具体分析。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雷小华在回顾的基础上聚焦“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五点机遇,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和新业态、新冠疫情促使全球产业链重塑、地缘冲突加剧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延展、绿色能源革命的深化和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聚焦中越关系的新变化,复旦大学中国周边研究中心教授赵卫华和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院院长阮春强分别聚焦阮富仲访华的积极意义与中越战略对接的光明前景。赵卫华表示,阮富仲访华深化了中越双边共识,中越双方应“趁热打铁”落实领导人共识,切实推进铁路联通对接、优化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阮春强积极评价“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对接的前景,倡导双方更好管控分歧、落实双边共识、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 

立足柬埔寨西哈努克省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协作对接的微观案例,纽约市立大学副教授考萨·帕斯认为,柬埔寨政府将西哈努克省打造成旅游胜地、交通枢纽、经济特区、“蓝色经济”引擎的构想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高度契合,中柬双边合作有望持续深化。 

三、中美战略互动与亚太多边机制的重塑 

 中美战略竞争的总体态势不仅直接影响中美两国关系,还将深度塑造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与地区国家的外交行为。该分议题五位学者聚焦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地区安全形势、国际机制效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战略调整,得出一系列新颖详实的结论。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聚焦中美关系的“范式之变”,表示面对美国单方面挑起的 “新冷战”,中国无意采取对抗政策。相反,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调整区域政策,以更为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争议问题,消解美国施加的战略压力。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赵明昊深刻剖析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路径,美国极力鼓噪“中国威胁”、调整地区盟伴体系、加大经济施压力度,给中国周边安全带来较大挑战。探索中美良性竞争路径、支持东盟中心角色对化解安全风险意义重大。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卢光盛比较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印太战略的差异内涵,发现其在“明确遏华”还是“务实利己”、“防务安全”还是“经济发展”以及“印太”区域的划定等方面差异明显。应对“印太压力”,中国应尊重东盟中心地位并进一步推进区域联通和经济合作。 

韩国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教授李熙玉聚焦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的东亚多边机制,他表示大国战略竞争常态化、地区安全冲突加剧、粮食和能源危机等难题交织共振导致了多边主义的回退。对此,我们应坚定增强东亚多边主义的韧性,摒弃地区分裂和排他路径,携手应对风险挑战。 

菲律宾情报与安全研究学会主席罗梅尔·班乐义分析了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他表示,小马科斯政府上台以来菲律宾试图在中美之间实现战略平衡以推进灵活外交。奉行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灵活外交是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 

四、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模式与周边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年阿富汗形势发生剧变,美军仓皇撤退、加尼政府快速垮台,塔利班重新夺回国家政权。透视“阿富汗之变”,该分议题四位学者聚焦以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为中心的新协调机制、评估阿富汗国内政治局势,多角度阐发阿富汗和平进程中的中国角色。 

巴基斯坦国家科技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赛义德·哈桑·贾韦德回顾了阿富汗问题的历史背景,充分肯定中国在解决阿富汗冲突进程中的贡献,认为屯溪倡议和地区经济合将为阿富汗和平进程奠定基础。 

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教授朱永彪聚焦大国对阿富汗问题的治理模式之变,他表示大国对阿富汗问题的治理模式已经从美国主导、具有排他性和虚伪性的“独占争霸型”转向以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机制为中心兼具尊重、合作、开放、防御、共享特点的“合作防御型”。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教授孙德刚着重探讨了西亚国家在阿富汗问题解决进程中的角色,建设性地表示西亚国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阿富汗和平进程和经济发展,有助于密切中国和西亚国家的合作关系、拓展中国周边外交的内涵。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执行会长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对塔利班执政以来阿富汗的政治新态势展开评估。 

第十二届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回溯2022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推进过程,聚焦周边安全热点问题,与会学者研讨充分热烈、观点精彩纷呈,总结出诸多宝贵的经验和结论。置于中美战略竞争全面强化、地区安全风险频发的宏观背景下,合作与和平成为各方观点的“最大公约数”。本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为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搭建了宝贵平台,必将为未来中国的周边外交的新布局提供积极的参照和借鉴。           

 (孙志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