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工作坊在长春举办

时间:2023-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徐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4月26日,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社会科学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工作坊在吉林大学鼎新图书馆举行。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毓春、政策与法规办公室主任任喜荣,以及吉林大学理论思维讲习班、理论基础育成班的学员参加会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晰巍主持会议。

数字人文研究要坚持守正创新

在主旨报告阶段,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晓光以“数字人文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智能计算”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建设对人文研究的数智化转型和数字人文的系统化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数字人文研究和数字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文化遗产资源亟待借助数智化解构与活化,转变成为支撑数字人文研究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资源和数据要素。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技术与人文双向赋能,技术为人文插翅增翼,人文则为技术立心铸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尤陈俊在《中国法律史料中数据记载的双重特性及其学术利用》的主题报告中,通过分析清代诉讼规模、费用以及当前法院工作面临的“案多人少”等问题,探讨了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他认为,定量分析是法律史研究的“新”方法。法律史学的研究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法律史学的整体向前推进产生了重要影响。借助数字人文、数字社科等交叉研究,以足够数量的样本分析为基础,相信数据所传递的信息,才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精当的结论。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丛皞在《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新可能》的报告中提出,数据库是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方面,借助实验室模式,将某些理工科研究手段和范式融入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以清晰的量化方式推进数字人文实践,促进研究新范式的确立。数字文学研究法虽然不能代替文本细读,却能以“远读”的方式快速实现对文本要素的提取。具有大规模文本分析、协作阅读、计算批评等特征,可以从宏观层面迅速提取出文本特征,实现多重文本的横纵向对比分析。数字人文的研究,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学科和学术的基本理念,保持住学科的边界。守正创新,守正纳新。

加快数字人文研究成果应用落地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李春桃在报告中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古文字的交叉研究与应用。通过介绍和演示多功能古文字网络智慧平台、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等应用,提出要以科研创新引领应用,以应用推动专业研究。他表示,从微观上看,古文字、古文物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既有利于推动专业学者的研究,也有利于外专业人士及普通人群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料;在宏观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白天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学应用思考》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吉林大学近年来在智慧司法研究方面的探索和成果。他表示,传统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检索系统存在诸多弊端,未来要基于大型语言模型,打造多模态交互式法律咨询系统、多口音智慧语音服务系统、诉辩材料争议焦点识别系统、法律文书和卷宗智能生成系统、智慧司法知识库与大模型计算中心等,推动智慧司法不断创新发展。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倩在《法学研究中的数据应用》主题报告中探讨了数据法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她表示,研究方法本身不是目的。问题和方法是任何一项研究的两个基本元素,没有真问题便没有文章,没有科学的方法便没有好文章。真问题和好方法结合,才能提出有价值的理论命题。

在互动交流阶段,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张全超、法学院副教授齐英程等青年学者作交流发言。与会学者表示,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不断地跨越学科的壁垒和边界,融合多方的成果和力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国内人文学界校际之间和校内不同学科之间在“数字人文”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学术交流,促进“数字人文”对高校和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构建学科交叉和学术资源优势的整合机制,吉林大学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方法工作坊”建设工作。“工作坊”以面向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学者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升级。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考古、法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共同交流研讨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的方法与工具,旨在通过这一开放的学科交叉平台,不断探索出学术创新、学科交叉、个人成长的新路径,通过相互启发和碰撞,面向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和工具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