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发展与中国网络文学未来”学术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3-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项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8月15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发展与中国网络文学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江南大学召开。

开幕式由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建华主持。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正国介绍了江南大学和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王峰代表学会预祝大会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他表示网络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本次会议探索人工智能发展下网络文学的新方向具有前瞻意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欧阳友权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论题“ChatGPT与网络文学未来”的选题缘由。其次,他表示网络文学研究正从“边缘小众”走向“热门显学”,网络文学本身规模体量和影响力已经成为“文学会客厅的大象”,已经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支生力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世界传播的主渠道。最后,他提出江苏是我国的文学大省,无锡市更是人文荟萃,本次大会在这里召开可谓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九位专家学者依次作报告,主题报告环节由江南大学伍红林主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秘书长禹建湘作评议。王峰以《人机融合式写作与网络文学新潜能》为题作报告,他认为未来写作将分为人类精英写作与人机融合写作两种方式,并阐述了人机融合写作的三种模式。欧阳友权以《ChatGPT之于网络文学创作的三个边界》为题作报告,他认为目前ChatGPT可以完成基本创作,但是无法获得生命体验,共情是网络文学创作的铁门槛,人工智能创作还需厘清三个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子林以《文学赖以存在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解》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新解不但可以完成语言从工具论到存在论的转型,还可以开掘汉语在汉语文学中的特殊审美价值。北京大学邵燕君以《AI挑战下的网络文学与人机互动写作实践》为题,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对文学写作的核心挑战以及人机协作的可能,并以“彩云小梦”为例展示人机交互创作的初步尝试样态。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以《智能化生产:网络文学第三次革命及其技术研究范式的回归》为题,指出网络文学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即网络文学的智能化写作和生产革命,网络文学技术研究范式的兴起、淡化与回归表明网络文学无法脱离技术。杭州师范大学夏烈以《科艺制造:在AI和元宇宙基础上重新思考和定位网络文艺》为题,总结了“数智时代”媒介契机与媒介互动,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人工智能之于网络文学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以《怎样幻想,因何现实:网络文学的描形与会意》为题,分析了网络文学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江南大学郭勇教授以《网络文学选本编纂与当代文学观念变迁》为题,总结了网络文学选本编纂的三个阶段。江南大学张春梅以《未来想象的“后设之维”:当科技/人工智能进入生活,我们如何书写》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分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文学书写。禹建湘对九位报告人的主旨报告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三点启示:一是网络文学研究从基础的学理辨析、作家研究向更深更前瞻的领域跨进;二是网络文学研究离不开传统文学理论的传承;三是网络文学的快乐性比其研究更加广泛。

分会场讨论中,专家学者们在五个分会场分别以“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的思想与艺术”“天下归元作品研读”为主题,围绕相关研究进行了精彩发言。

经过一天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大会迎来闭幕式。大会闭幕式由江南大学张春梅主持。五个分会场的评议人温德朝、周冰、张学谦、陈海、高侠依次就小组讨论情况向所有与会嘉宾作汇报。

最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姚剑英作大会总结发言。姚剑英指出,本次会议研究与探讨齐飞,理论与创作并重,权威学者与青年学人交织,学术刊物与研究主体融汇。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古论今,面向未来;线面结合,影响广泛。禹建湘在答谢中表达了三个感谢,首先,感谢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贡献学术力量。其次,感谢承办单位江南大学的辛勤付出以及学术刊物的支持;最后,感谢这个时代,时代的需求培育和壮大了网络文学,身处伟大时代使我们有机会生产新的学术增长点。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人工智能与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网络文学实践与理论批评给予了及时回应,有力地助推了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江南大学、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文学评论》主办,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江海学刊》《南方文坛》《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协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