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人文社科学术发展论坛在徐州举行

时间:2024-05-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史家昊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史家昊)5月19日至20日,“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人文社科学术发展论坛”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淮海文化传媒研究院主办,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处、校期刊中心协办。来自23家高水平期刊的28位代表和中国矿业大学师生近百人参加会议。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蔡世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浩斌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张矛矛主持开幕式。

蔡世华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以“兴文战略”和“文工渗透”等理念为指导,促进人文学科发展的举措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形成的特点和优势。学校人文与艺术学院成立4年来,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淮海文化传媒研究院在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创意策划活动等方面成就显著。他表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加深认识、推进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人文社科研究肩负重任,要以高水平成果产出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王浩斌代表与会专家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并提出,学术期刊应该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学术期刊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要以问题为导向,灵活开设专栏专题,及时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将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紧密结合。

张矛矛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特征,既需要能够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材料的应用性人才,还需要能够敏锐把握未来走向、深刻洞察世界趋势的战略性人才。这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加强理论思考与探索,立足新环境,迎接新趋势,开辟新路径,提出新方法,凝聚新理论。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从数字化与数智化的区别讲起,讲述了学术期刊多样态生存面临的挑战。他认为,优先数字出版成为了新潮流,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成为了学术出版的新场景,为学术期刊的多样态生存提供了中国实践。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江波介绍了“双一流”高校主办期刊现状,就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期刊特色要呼应学科需求,期刊之间也应当加强联合策划和共同体建设,搭建更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高校科研人员要抓住这个学术研究的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同时,也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以及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如何将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诸多要求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接起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学要注重基础微观研究与跨学科宏观视角并重,加强对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人文思考的双重探索。

中国矿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李金齐教授对论坛进行总结并表示,要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建立实现学术价值共创的学术生态圈。在20日举行的分论坛研讨中,入选论文作者就各自论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