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六届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论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

时间:2024-0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22日—23日,“第六届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论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在南开大学哲学院成功举办。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围绕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的论坛主题深入对话交流,进一步推动汉语学界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研究繁荣发展。

论坛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谢永康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赵爽致辞。赵爽在致辞中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是切中当下时代精神的重要问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此问题深入对话,发表真知灼见。

致辞结束后,第一场大会发言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主编时世平主持。

首先,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进行了题为“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两个前提性问题”的大会发言。他指出,西方世界超验与现实二分的“二重复体性”存在论视域已经不能切合现代性的世俗生活,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由于其“一体性”存在论视域而具备消解二分的可能性,要实现这一可能性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引入马克思同样基于“一体性”存在论视域而建构的历史科学体系,由此可以建立起一种可包容多视角并存的世界历史叙事方式,建构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生命体”。

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以“作为社会理论方法的实践”为题作大会发言。他表明,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知识体系建构均有其地域性,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极其重要的,并且这已经是历代中国学人所追求的目标,在今天探讨这个问题也需要和中国学人的传统对接起来。邹诗鹏接着分析了马克思实践思想中的“具体总体”概念,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正是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贯通性方面的典范模式。最后,邹诗鹏强调面向实践是作为社会理论的哲学的必要之维。

之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森林进行了以“走向实定哲学:马克思与现代文明的哲学转型”为题的大会发言。他以“实定哲学”为切入点,说明“实定哲学”正是从西方的理性演绎走向中国式的经验维度的关键。刘森林分别分析了晚期谢林、早期浪漫主义和马克思对“实定性”的处理,并指出马克思延续了自康德以来将“实定性”引入启蒙之中的做法,最终在社会哲学领域建立了一种真正实定的理论,这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以“技术和文明界限的否思”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境遇已经出现巨大的危机,因此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就要建构能够对现代性进行独立反思的中国思想。面对随着技术发展而展现出的诸多伦理危机,胡大平认为有必要进行对现代文明及当前的文明基础进行彻底的“否思”式审查,只有这样才能在宇宙的无限性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有限性、在自由目标和工具手段之间、在人与非人生命之间、在生命与意义之间达到某种新的平衡点。

大会发言结束后,论坛分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

6月22日上午,第一分会场第一场论坛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的编辑冯潇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担任评议人。本场论坛的六轮报告主要涉及现象学、结构主义等当代哲学思潮在社会理论方面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刘丽分析了列斐伏尔的城市权概念,并以此展现列斐伏尔如何进行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最后说明列斐伏尔的方案虽然不够彻底但仍有启发性。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亚娟深入分析了在卢卡奇的近代理性主义批判中扮演关键作用的偶然性如何影响了梅洛-庞蒂,她指出,通过对卢卡奇辩证法的重新解读,梅洛-庞蒂最终以肉身现象学的生成性路径释放了历史的偶然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老师闫婧分析了列斐伏尔研究乡村社会学时的“溯逆-前进”法,并说明正是通过“溯逆-前进”法,列斐伏尔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都市社会理论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老师潘裕文分别对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和左翼加速主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下,两种不同的加速批判理论分别展现出对社会时间进行异化批判与加速批判的理论限度。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文佚敏从历史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技术-速度座驾下人的生存困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吴家丞详细分析了巴兰德的“后人类操演”范畴,并表明巴兰德将“后人类操演”拓展为“操演性新唯物主义”。在评议环节中,刘怀玉更加清晰地重构了列斐伏尔的思路,并以方法问题为核心对六位报告人的报告分别作出深入、精彩的评议。

第二分会场会议由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老师张栋豪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毛林林评议。本场会议六轮报告主要涉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与方法的解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乾坤首先论述了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理论和信用货币理论的双重批判,并指出,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货币具有一种社会权力和投射机制。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玮杰展现了“法国理论”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话,从而表明资本已然从生产形式延伸为公理化形式,从而进一步衍化出思维形式或欲望形式。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甄龙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了索恩·雷特尔与柄谷行人对康德与马克思的关联性阐释,认为前者“以马解康”,后者则“以康解马”,但两者都错误地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再次形而上学化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尤歆惟论述了20世纪末期以来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价值形式理论和市场理论的重构。南开大学哲学院老师夏钊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要求对等的怀疑,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则不要求对等的怀疑,因此这两种辩证法即使从底层逻辑上来讲也是不同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章衎表明,马克思提到的“具体总体”是用唯物辩证法去阐释和再现现实“具体”之后的结果。在评议环节中,毛林林依次对六位报告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提问。

6月22日下午,第一分会场相继进行了两场分论坛。

第一分会场第二场论坛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的编辑孙誉奇主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青评议。本场论坛的七轮报告主要围绕“共同体”问题展开。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唐瑭分析并对比了滕尼斯的共同体社会和日本市民社会派的个人所有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并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实现对斯密-黑格尔的超越。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爱民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可以被一以贯之地解释为揭露并批判对人的“间接承认”,寻找并确立对人的“直接承认”,他从生产入手详细分析了马克思如何确立直接承认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老师陆凯华解析了马克思“美的规律”背后的康德要素,并将之解读为一种康德意义上的范导性观念,由此激活马克思思想中的劳动规范性。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张润坤详细分析了波兰尼的共同体思想,并表明波兰尼要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通过确立新的社会自由以及全局观,使得社会面向共同体迈进。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老师牛小雪表明解释社会学传统和政治经济学传统对科层劳动的研究均有其缺陷,而从解释学的角度揭示科层劳动的治理性与剥削性,不仅能阐明科层劳动隐蔽的吸引力,同时也能为连通解释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提供可能入口。中山大学哲学系老师张米兰指出民族国家建构和农业资本主义化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思考德国问题的核心线索,并详细分析对比了马克思和韦伯对农业资本主义转型的不同论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黄庆辉认为,要促进公共生活的沟通交流、实现社会团结,需要一种反讽的反思意识并诉诸人的“想象力”的解放,由此实现从“既成的共同体”向“行动中的共同体”的转向。在评议环节中,林青首先强调了“共同体”问题的重要性,随后轮流概述了各轮报告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问题。

第一分会场第三场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贾向桐主持,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唐瑭评议。本场论坛的七轮报告主要围绕中西哲学在各个层面上的对话交流展开。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曹钦辨析了作为“政治实在论”的Political Realism和作为“政治现实主义”的Political Realism并详细论述两者的不同意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李嘉弘分析了萨林斯反感福柯的权力理论的理论原因并具体展现了他对福柯的批评。南开大学哲学院老师周宏胤分析并对比了马克思和老子的生态思想的差异之处与接近之处,以此促进两者的建设性交锋-交融。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郎需瑞以胡适、金岳霖、冯友兰、方东美四位中国学人为例,展现了在当代构建当代中国逻辑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应当借鉴的思想资源。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吴秋怡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片面发展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之维上,经过探索、创新和实践,逐渐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内核、以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内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归宿的生态文明理论。南开大学哲学院老师牛子牛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开始就处于“空间离心”和“时间跳跃”的“时空错位”中,这种特殊处境造就了中国“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问题的特殊形态,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模式下对封建主义因素进行现代性转化的任务。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刘长春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分析了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表明毛泽东的作为实践智慧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基于其中国传统哲学之前见,对马克思的作为理论智慧的认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评议环节中,唐瑭分别对七位报告人的报告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第二分会场第二场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潘斌主持,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孙琳琼评议。本场论坛的七轮报告都试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西方范式中汲取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力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分析了“祛魅”概念的两个来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复魅”的两种可能性。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赵亚琼分析了在思想史中审视“社会正义”概念的两种方式,并认为语境主义的审视方式赋予了“社会正义”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宋一帆表明,在黑格尔的人类学中,习惯被认为创造了第二自然,被认为是自由意志对身体的设定和重新锻造。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蒋迪论述了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开放性时间观,并认为这种时间观与本雅明的“异质性当下”概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革命行动的可能性。同济大学哲学学院老师金翱论述了阿多诺对哲学人类学的批判,并分析了阿多诺的辩证人类学和否定人类学。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吴婷分析了阿多诺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三个批判。南开大学哲学院老师宋德超论述了斯蒂格勒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批判与超越。在评议环节中,孙琳琼点出了七轮报告中的精彩之处,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二分会场第三场论坛由中华女子学院教授臧海群主持,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莫雷评议。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林建武论证了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何以能够支持一种规范性立场。毛林林论述了在哲学史中恶的欲望如何被转写为好的需要,被动的需要主体又为何要回到主动的欲望主体。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张炯认为有必要区分开马克思的辩证法与总体性:辩证法强调导致社会结构变革的冲突和矛盾;总体性方法则意味着要始终从社会总体结构出发解释个别现象。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老师陈曲批判了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彭晓涛论证了在对黑格尔再现实化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放弃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转而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框架来分析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老师窦梓绮通过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胡晓玲论述了如何基于马克思的有限主体展开一种对技术的内在批判。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张喆分析了赫勒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当代阐释。在评议环节中,莫雷分别对八位报告人提出了一系列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6月23日上午,相继进行了两场大会发言。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助理研究员夏钊主持。

首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进行了题为“社会批判的理论、批判的社会理论与中国式社会哲学理论的话语建构——以普殊同、霍耐特、卡利尼克斯与博任纳的新批判理论为例”的大会发言。他指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从社会批判理论到批判的社会理论的转变。在社会批判理论中,认识论批判将导致对社会的批判,而批判的社会理论则只是对知识体系的批判。因此上述转变反映了当代西方左翼思想日趋主流化与批判能力退化的现状。

随后,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杨义芹进行了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的未来指向”的大会发言。她回顾了四十多年来中国伦理学科的四个发展阶段,并由此提出了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四个未来指向: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新时代伦理学体系;二是要贯通古今中外,并用中国话语体系表达伦理学思想;三是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四是要加强伦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形成中国自主的应用伦理学体系。

之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白刚进行了题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两个结合’——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自觉”的大会发言。他回顾了学界关于自主知识体系的讨论以及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理论自觉的产生过程。通过对比古今中外的现实情况,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形成。

最后,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贾向桐进行了题为“论计算社会科学认知范式的双重张力问题”的大会发言。他分析了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范式,并说明了这种自然主义范式可能会面临规范性缺失等诸多问题。由此,他提出要以实践的社会本体论解决上述问题。

第三场大会发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主持。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斌进行了题为“风险认识论:社会危机的哲学认知”的大会发言。他以卢曼等人的社会理论为基点,讨论了风险认识论中“风险”概念的认识论基础、面向社会危机构建“哲学病理学”的理论可能、风险认识论如何展开对社会危机的病理诊断、风险认识论的反思与前瞻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全面展现了风险认识论在社会理论领域的理论潜力与实践功能。

之后,中华女子学院教授臧海群以“‘兰’的故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妇女传播”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她展示了“兰”作为代表女性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乃至当代流行文化中的意义,由此延伸到父权制社会中所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在历史叙事中对女性的压抑与埋没。接着,臧海群梳理了中国妇女文化传播形式的演变,强调了性别问题在当代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性别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并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妇女传播的目标提出诸多有益建议。

随后,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莫雷进行了题为“哈特、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与福克斯的数字劳动理论之比较”的大会发言。她指出哈特、奈格里的理论和福克斯的理论共享着探讨跨国信息资本主义之下的知识、信息、情感等的生产的问题域,同时她也详细分析了两者在对劳动新特点的具体界定、剩余价值率和剥削的计量、共享和共有的实现等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以及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由此展示两者理论中体现的当代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形态的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解放潜力。

最后,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侯振武以“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探析——从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切入”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都试图实现对社会的“实证”把握,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二者却是截然对立的,深受马克思和卢卡奇影响的阿多诺同样对实证主义进行过批判。侯振武指出要超越实证主义所需要的是辩证法,辩证法能够构成对实证主义所辩护的社会现实的内在批判,为了实现这一批判,阿多诺启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源,并将重点放到了他所认为的现代社会之基础架构的交换上。

研讨会闭幕式由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振武主持,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谢永康作总结致辞,邹诗鹏作为下届主办方发言。谢永康指出,这次会议内容丰富全面、视角多元,其关切集中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法论,有助于研究中国现实。邹诗鹏肯定了会议的主题和形式,并向各位学者提出了关于未来研究的诸多方面的建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