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8月1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中日古典建筑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研讨会以“互动”与“交流”为主题,一方面在历史研究语境下,探究古典建筑各类型史料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在国际研究视角下,探究古典建筑史料在中日学术语境下的认知异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说,中日古典建筑有相似的结构特性,历史上也有丰富的建筑文化技术交流。在史料类型上,中日均存有实物、文献、图像等相似类别的古典建筑史料。推动古典建筑史料研究的国际对话,可以在资料与方法论两个层面实现对于古典建筑史料的新认识。
建筑史料包括但不限于现存建筑实物、建筑遗址、具有建筑信息的历史文献、具有建筑形象的美术品和古代器物等,其中又以文献史料最为丰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申慧青说,在宋代建筑史研究中,应加强对笔记、文集中的零散记录的解读。宋人笔记对于历史细节的记载与议论超越前代,极大拓展了史料的内涵与空间,其中对于营造匠人、营造掌故、建筑理念等方面的记录,尤有“补史氏之阙”的意义。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副教授海野聪说,不能仅将建筑图纸、建筑模型等“建筑表象物”视为提取过去建筑技术的信息来源,而要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史料,使其成为古代东亚建筑史的共同话题。“建筑表象物”可被视为一种建筑技术传播媒介,通过它来了解建筑技术多层次、跨地域的传播过程。通过对南宋《五山十刹图》不同版本的研究,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建造物遗构研究室长铃木智大说,《五山十刹图》描绘了丰富的内容,除了可以根据图纸了解到中世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信息,从图纸的绘画技法中也可窥知图像制作者的知识与专业程度。
作为北宋官修的建筑技术文献,《营造法式》被建筑史学界视作研究中国早期建造技术和设计方法的重要资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路珂说,《营造法式》彩画是中国古代纹样的核心史料,其中对于装饰构图、纹样与色彩具有高度体系化的分类与命名。其类型系统与纹样系统可以作为探析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建筑装饰纹样设计系统的重要标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唐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姜铮谈到,就整个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发展史而言,《营造法式》所记录的北宋官式建筑做法只是其中具有阶段性和地区性特征的组成部分,若放眼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的整体,则尚不能排除各种平行线索存在的可能。从《营造法式》本身编修背景的兼容性、技术来源的复杂性出发,显然应当对多元的研究解读抱以更多开放乃至肯定态度,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东亚学者的不同看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俞莉娜、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李晖说,日本学者竹岛卓一的《<营造法式>研究》是日本学界对于《营造法式》研究最为全面的研究成果。《<营造法式>研究》将特定研究课题置于跨境的整体视野下,再比较中日建筑技术系统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区别出各国建筑发展脉络、建筑史学方法与视角的自身特点,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东亚建筑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