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1月12日,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智库对话2025·年度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大学举行,该活动系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面向‘十五五’的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主题展开研讨。
构建更富活力的文化生态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教授谈到,当前文化领域亟需通过科技融合和体制创新,释放出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提出,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前瞻性,尤其是在市场反应尚未明显的情况下,政府政策起到了引导作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中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进步,带来了便捷和效率,但它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冲击。因此,社会治理不仅仅要依靠科学和技术,还需强调人文关怀。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提出,文化和生产力的结合将推动我国区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他提出,数字技术与科技的创新为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区域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生产力的提升,还要注重文化自信和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区域文化的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分享了基于文旅部委托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文化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差异巨大,尤其是在文化创意和演艺领域,企业数量较多,而文化旅游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小微企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祁述裕阐述了文化产业的区域性差异以及企业规模不均衡的现象,呼吁继续关注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如何支持其发展,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认为,应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此外,他提出,将文化视为“礼物”,即强调文化的非经济性、象征性和公共性,认为这一视角有助于重新定义文化经济的研究方法。
提升数智时代文化软实力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从产业融合、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多个角度探讨了AI文化产业的十大商机。他表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AI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正为文化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动能。未来的文化产业将以“AI+内容”为核心,推动从“IP孵化”到“微短剧”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人文创意、科技创意与产业融合的创新结合,将创造出更具附加值的产品与体验。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及对策建议。他提出,数字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文化生产逻辑,并据此对文化主体性、传统行业结构及文化数据治理底层逻辑形成多重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围绕“文化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效应”主题,展开了关于数智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生机制研究。魏鹏举提出文化经济政策的完善,尤其是在文化财政政策和科技金融机制方面,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应当将人文精神作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基础和边界,避免功利主义思维,确保文化生产力在新时代能够获得更大繁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的二重性展开,借用庄子的天地理念,探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向勇提出,现代技术往往缺乏偶然性和灵活性,完全依赖设定的目标。他提出了文科在新技术时代的价值挑战,认为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应回归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避免仅仅成为技术的附庸。在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文科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仍应得到充分体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讨论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新考验,分析了其发展困境与未来转型的路径。他认为,尽管短视频等新兴形式影响了电影市场,但未来媒介形态将经历潮起潮落,电影有望重新占据其应有的位置。同时,电影行业应减少数量、提升质量,注重社会情绪价值的连接,寻找新的观众群体和创作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认为,数字赋能下的人民文化实践正在发生新的转变。意娜提出了“人民文化实践”这一概念,强调文化的创造、传承和交流应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形态的文化实践,不仅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框架,还融入了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推动了全民创造和文化创新的趋势。她提出,文化传播的方式已从单向传播转向全民参与创作,尤其是在短视频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下,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也显著增强了文旅产业的互动性与影响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转变,意味着民间的创新力量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在会议总结中提出,社会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共识变得愈发模糊,传统的共识基础在现代社会逐渐碎片化。社会和技术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共识上更宽容,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回归到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面对技术的挑战和人文困惑,社会学者的角色变得愈加重要,并为当今复杂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思考和指导。尽管问题的讨论逐年有所变化,但智库对话的深度和视野也在不断拓展,逐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洞察视角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