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阅江学刊》编辑部承办的“面向‘十五五’规划的‘双碳’行动”学术会议——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系列论坛第6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治理、绿色低碳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等话题的研讨深入且广泛。
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气候治理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气候不确定性陡增、极端天气频发,传统气候治理模式正在改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嫣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时代挑战,需要以新一代的预测技术和气候治理为支撑,积极推动气候知识创新和生态文明变革,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知识生产奠定坚实学理和政策基础。高校要持续强化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特色鲜明、紧跟国际前沿的高端学术平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10年来,全球气候治理虽然历经风雨,但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时代潮流。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我们要坚定信心,加强团结合作,持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认为,要保持在气候治理领域的战略定力,坚定共迎时代挑战、携手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立场;积极抢占和把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合作,在推进“双碳”行动的同时推动技术发展和突破。
系统谋划“十五五”这一关键时期的政策和行动,对持续推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十五五”时期不仅要延续已有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更要推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协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在制度创新和完善方面,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建立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在标准标识方面,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在市场方面,统筹多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落实到地方具体行动上,要推动国家碳达峰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气候适应型和气候韧性城市,推进低碳、零碳产业园区示范建设。在国际合作方面,要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服务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一是全面转型,将绿色转型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二是协同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行业的发展实际,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三是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四是安全转型,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谈到,中国“双碳”政策演进特点表现为从顶层设计到条块结合、从宏观意见到标准体系、从整体设计到碳足迹管理、从行政性文件到市场机制。从能源领域来看,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能源支撑,面向“十五五”规划推进“双碳”行动,要把握大势,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明确各地方、各行业、各领域的战略谋划,提出明确的技术路线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明确表示,“双碳”行动本质是绿色发展问题,推进这一行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要把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置于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野下,使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经济性、成长性和未来性。我们要持续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特别是要将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