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上午,新型智库建设与湖南改革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湖南省省情研究会年会在株洲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南省省情研究会、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株洲市社科联联合主办,来自省情研究会、省青年社科委、株洲市智库联盟单位及智库研究领域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宋智富出席并讲话,会议由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情研究会会长汤建军主持。
湖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戴树源首先介绍了近年省社科联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并从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大力开展新型智库评价、充分发挥协同攻关作用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大力建设社会智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促进新型智库健康发展等方面,论述如何进一步建好新型智库,做好服务中心工作。并提出社科联推进智库建设要明确导向,智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应是实践中产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范畴出发、从数据模型出发。同时要发挥“联”的优势,突破区域、单位、学科、身份本位的界限,建立起社科联自己的研究专家队伍,促进人才、经费、课题、成果的优化配置。
在围绕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与湖南改革发展的主题交流中,6位特邀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已的观点。红网副总编辑杨国炜认为,当前湖南智库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智库成果应用转化率低、“有库无智”现象严重等。为打破这一智库建设困局,社科界应该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平台智力资源的整合优势,红网这些年来一直在打造《论道湖南》新媒体智库服务平台,建设专家数据库,探索成果转化模式。
株洲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主席(院长)周文杰从智库运营的角度提出,基层智库处于智库系统的“末梢”,面临着决策模式深受传统思维影响、利益固化等困境;他认为推进基层智库健康发展的基点在于找准自身定位,把着力点放在创新思维、转换“脑筋”上,要不断深化改革,切实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型;要科学整合资源,切实从“散兵游勇”向“抱团组队”转型;要善于借力发力,切实从“孤岛模式”向“多元合作”转型。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博导周跃云认为,高校通过建设新型智库,发挥战略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职能,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成立了“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和“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承担了一批两型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实现了成果转化和示范区建设。
怀化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郑代良着重指出如何建立新型智库评价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国智库的“特色”“新型”是什么(目标问题)、怎么建(标准问题)、如何建(方式方法问题)、建得怎么样(效果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新型智库评价机制。在评价指标体糸设计上,基于精简可行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成果质量性原则、问题客观性原则、定性定量结合原则、国内国际结合原则,他提出了“冰山模型”。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湘智回顾了2015年中国社会智库建设情况,他认为2015年以《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印发为标志,我国社会智库发展的新时代得以开启,自主性及活跃度迅速提升,成长空间日益广阔,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同时也面临来自外部条件约束和自身能力短板的现实挑战。他建议社会智库建设,要拓宽通道,强化政策支持;走好王道,拿出过硬成果;把住要道,突出领域特色;遵循治道,优化内部管理;掌握力道,加强必要监管。
湖南华菱津杉产业投资公司国际高级法律顾问师吕诚伦认为,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才是创新创活力的前提,不断提升驾驭人才的能力是创新活力的关键,创新激发人才手段是创新活力的途径,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是创新活力的根本。
之后是自由发言阶段,听取各位专家发言后,宋智富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省社科联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和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省委省政府的“联合智库”和“智囊联盟”,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中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又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前,根据中央和省委对社科工作的部署,并根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张文雄现场对省社科联提出的“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要求,要打造一流的新型智库,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坚定信念,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要下足功夫。二是创新发展,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要下足功夫。三是精耕细作,在服务科学决策上要下足功夫。四是建好平台,在整合社科资源上要下足功夫。五是注重效益,在成果应用转化上下足功夫。
(来源:湖南社科微信公众号,2016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