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尊文: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

时间:2016-10-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秦尊文

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一体化发展,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是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的根本目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长江经济带要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必须加快一体化合作。一、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引领作用2016年5月22日,国务院以国函〔2016〕87号文批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要求长三角“充分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1.深入实施合作机制,切实抓好统筹部署

完善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决策层这一级,进一步健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由省(市)长定期会商,认真研究决定长三角区域合作方向、原则、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在协调层这一级,由常务副省(市)长负责,主要任务是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部署,协调推进区域重大合作事项。在执行层这一级,在省(市)发展改革委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牵头推进协调层作出的工作安排;各省(市)的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业务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推进各重点专题领域的具体合作事项;长三角成员单位组成的市长联席会议,负责推进城市间、城市与城区间多边及双边合作项目的实施。

2.做大做强共同基金,积极推进合作项目

2011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管理办法(暂行)》,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政府共同设立,为政策性公益基金。首期规模4000万元,三省一市各出资1000万元,由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管理,在上海设立统一账户。

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共同基金,做好长三角地区两省以上合作的区域性重大课题、重要规划、重点方案研究编制,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前瞻性研究,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合作机制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联合攻关,区域公共服务和信息系统共建共享,省际产业转移与园区合作共建研究,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以及其他有利于整合资源、改善民生、提升效率、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项目。

3.加强社会资源的引导,合力推动长三角合作

引导三省一市社科院和高等院校等机构,加强长三角发展研究。发挥智库功能,引导NGO发展,为政府决策服务。每年编制《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报告》,向社会比较全面地展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年度工作成果和来年安排,促进形成区域合作的工作合力。为完善区域合作成效的分析和评估,初步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指标体系,提出了“合作”与“发展”两大类共11个二级指标,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编制规划、制订政策以及企业运营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时,加强宣传领域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地宣传展示长三角合作的做法与成效,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合力推动长三角合作持续深入推进。二、强化长江中游一体化的“龙腰”作用1.共同推进内蒙古西部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建设

这一通道由湖北荆州2009年提出的“准荆铁路”演变而来,即建设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东胜煤田,途经陕北神木府谷煤田,终点为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口岸,后来湖南因也缺煤要求延伸到岳阳,江西以同样理由要求延伸到吉安。最终线路有所优化,并定名为“蒙华铁路”,于2015年9月全线开工,此前一些控制性工程已先期建设。蒙华铁路建后将大大缓解华中煤炭调入压力,增强湘鄂赣三省煤炭保障能力。

2.加强交通运输合作

推进甩挂运输。2012年5月31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推进联席会在武汉召开,决定建立长江中游甩挂运输联盟。作为提高道路货运和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甩挂运输已成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运输方式,应加快实施。

推进中欧班列合作。加强货源整合,努力提高效益。

3.加快商务合作

2015年7月30日,三省商务厅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商务部市场司、商务部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负责人到会指导。会议还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商务部研究院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会。参加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介绍了规划编制过程并进行重点解读,汇报了《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规划》的前期编研情况。会后,商务部与三省商务厅会商后,正式确定由湖北方面起草规划文本。12月上中旬,商务部有关负责同志和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及专家到江西、湖南两省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2016年10月11日,规划文本在武汉通过专家评审。

4.共同做大长江产业基金

2015年7月23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决定,设立总规模为2000亿元的省级产业基金,用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其中,省级财政初步出资400亿元,向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投资机构等定向筹集1600亿元,这2000亿元为母基金。今后还将以一定方式向社会发布募集需求,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子基金设立,对母基金的资本再放大,力争最终达到财政出资资金10倍左右的放大效应。

5.进一步深化毗邻地区合作

布局“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湘东园区”和“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上栗园区”。后期将朝着“一区跨省、多园运作”模式发展,向实行“共同管理”的区域管理模式迈进。在“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平台内,双方将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承载对方的所有项目或者优惠政策向对方开放,变互相竞争关系为互相合作关系。

加强岳阳、九江、咸宁“小三角”合作。

加强“通平修次区域合作”。 三、加快上游地区一体化发展步伐作为“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带,以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地区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1.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

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16〕68号文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成渝城市群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成渝基础设施逐步接轨。遂渝高速公路、南渝高速公路、成渝“和谐号”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重庆和成都的空间距离。特别是成渝高铁2015年12月26日开通后,成都至重庆约为1.5小时。借助优越的交通条件,进一步谋划川渝汽车、电子、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创新,突破产业技术瓶颈。联合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探索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共享机制。

2.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共同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电、油气、煤炭、新能源、水利和无线电频谱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旅游、物流、特色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文化和信息合作,共同开展金融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开放合作,推进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应急管理合作,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

2016年4月,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空港经济区,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川航空将加大在滇飞机运力投放力度,扩容旅游及国内公商务航线建设,开通昆明始发国际航线,进一步拓宽民航相关产业合作项目,助推云南旅游业、现代物流业、航空网建设及民航事业发展。

近年来,云南、贵州两省在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各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4—2013年,贵州在滇投资项目814个,实际到位资金218.15亿元。2013年9月,云南省与贵州省在贵阳共同签署了《深化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省将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在交通、产业、对外开放、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2013年9月,两省旅游主管部门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在共同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推进无障碍旅游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享旅游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务实合作。2014年,云南省和贵州省共商科技合作,建立科技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3.加快融入一带一路

2016年1月,由四川遂宁市、贵州黔南州和广东珠海市发起的“川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落地。三地在遂宁正式签署大通道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规划,预计通过两到三年时间的建设,一条连通西南内陆和东南沿海,融入“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有望形成。四、推进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除了上游、中游、下游内部之间的合作,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合作也日渐频繁。

1.中上游合作

2014年10月,武汉港务集团与四川宜宾港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港约定在规划、航线、口岸等多方面实现合作。如武汉港在协议中明确提出将宜宾港作为中部地区入川水运的最重要港口加以规划和实施。在航线合作方面,共同开辟宜宾—武汉—洋山港航线。在口岸合作方面,双方约定共同推进“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模式,形成宜宾、武汉、上海港口之间的快捷通关;共同推进宜宾港升级为一类口岸;共同推进电子口岸建设等。双方还就资源共享、政策优惠等方面细化了合作内容。2015年2月1日,成都、武汉、泸州开展港口物流深度融合,三市签订《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港口规划、建设、通道等方面进行充分合作,加快物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2.中下游合作

以上海与武汉为例,近年来,武汉与上海的合作不断加强。2013年,上海浦东金融局与武汉金融办签定合作协议,将为共同促进双方的金融业发展努力。合作内容包括,双方将在金融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商业配套、制度环境和政府服务等方面交流和分享经验,建立促进金融项目跨区域发展的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两地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协助金融机构在两地落户。2015年,武汉成为上海PE投资新热土,300多家沪汉企业开展合作。

3.上游与下游互动合作

以重庆与上海为例,天然的地缘,使重庆和上海两市的经济往来从未间断。如上海对口支援三峡库区20多年,致力于库区移民民生改善和小区综合改造,帮助当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在协助当地实现移民就业和安稳致富、实现坝区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援。2006年2月,上海国际航务集团与重庆港务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重庆政府和上海政府签下六项文化合作交流协议,内容涉及互办演出、人才交流和培养、馆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文化交流合作等方方面面。2016年6月1日,重庆市政府与上海黄金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以“一带一路”黄金市场建设为切入点,推动重庆建立黄金企业协作发展机制、市场参与创新机制、新产品新服务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重庆黄金市场改革创新。

4.上中下游互动合作

加强航运合作。2015年1月,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五省一市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合作计划,拉开了长江流域港口物流区域合作的新序幕。

加强旅游合作。2015年5月19日,长江沿线湖北、重庆、安徽、云南、上海、江苏、西藏、青海、湖南、江西、四川、浙江、贵州共13个省份在武汉联合成立长江旅游推广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湖北,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联盟通过建立合作制度,在重点客源国和地区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推广中心,标志着长江旅游带跨区域旅游交流合作进入到全新发展时代。沿线各城市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合力推广营销,将以“长江旅游+”的模式对接丝绸之路之旅、古老长城之旅、世界遗产之旅等美丽中国品牌线路,让更多海内外消费者透过长江认识华夏文明。2016年5月29日至6月1日,“2016长江旅游带联合促销活动”在厦门、南宁开启。按照长江旅游推广联盟有关约定,下半年联盟还将赴西宁、兰州开展“长江丝路”主题推广。抓住“长江经济带”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依托黄金水道,进一步整合资源产品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精品线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携手建设立体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山水人文精华的全球黄金旅游带、创新驱动中国旅游改革发展的示范引领带、全面支撑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的旅游经济集聚带。

今后,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合作力度,如长江上游地区矿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富集,市场需求较大,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将为下游产业向上中游转移奠定坚实基础。此外,上中下游在物流、旅游、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可以开展的更多合作。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