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

时间:2022-12-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徐州 曾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12月3日,“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学术研讨会以线上视频会议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华文摘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大学的1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并作主题研讨。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这一主题,既是政治学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也是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话题,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跳出传统理论窠臼

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杨海蛟研究员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为题,围绕谁来作主、作什么主、怎样作主等问题,从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释力、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供给、强化各领域和各环节民主实践锻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阐述。杨海蛟提出,民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判断,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应当置于人民当家作主的视野,强化各类民主制度的相互联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素养和能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以“权力民主的中国版本:政党、国家与政府的分工建制”为题,从权力民主的问题提出、权力民主的体制安排、权力民主的推动落实三个方面,对中国式权力民主的问题背景、中国式分权结构形式和权力民主推进的基本要点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凝练概括。任剑涛认为,权力本身必须要受到人民的监督,权力必须是规范的权力,要从权力的分工边界、自我规定性、技术运作安排出发推进中国式权力民主。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光斌教授以“民主与治理”为题,结合民主与治理的关系,围绕民主与治理的来源与可治理的民主两方面问题展开论述。杨光斌认为,民主和治理是两套不同的传统,在中国语境下,民主是可以治理的,公民参与、国家自主性和回应性是可治理民主的三要素。民主要跳开传统民主理论的窠臼,从文明史和世界史角度看待中国民主的建设、成就及其意义。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教授立足“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民主治理效能及其边界”议题,在回顾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的基础上,从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三个层面概括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进而讨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问题、机会和挑战。佟德志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全过程与高标准,确实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但就全过程人民民主尤其是基层立法联系点而言,应该有其限度和范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围绕“基层治理:何种结构性困局?哪种结构?”等问题展开讨论,着重阐述了“事上安下”的结构性困局、双层非对称结构格局、双层叠加的循环压力结构等问题,并从有益探索、增权减压、激活社会、上下联动等方面探索破解困局的出路。肖滨强调,上述实践中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但从长远看,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局需要依靠结构性的改革才能解决。

将“人民民主”融入“全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张明军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政治文明形态发展的四个维度”为题,从价值取向、制度安排、实践形态、民主绩效的角度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政治文明的发展。张明军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人民民主与“全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民民主融入“全过程”内涵后,所呈现的人民更好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和效能更优质的一种民主形态。民主在于正确的实践模式,缺失落实的科学路径、手段和工具,将会严重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新华文摘杂志社胡元梓编审以“中国式民主的新内涵:观念、关系与途径”为题,首先就中国式民主新在何处、全在何处两方面问题作了分析,进而从观念、关系与途径三个层面出发阐释了中国式民主的新内涵。胡元梓编审认为,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发展理念,协调好各方面的政治关系,从组织、制度与利益层面保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炳权教授以“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题,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表现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上,它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从根本上解决了党和人民、党和法、人民和法三大关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形态,其独特优势和比较优势显著且突出。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城市治理面向”为题,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空间起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城市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城市、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城市治理的逻辑关联。任勇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与不同领域的研究实际相结合,以此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扎实、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马雪松教授以“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民主意蕴与效能发挥”为题,从政协与共识、协商与共识、民主与共识三重层面分析了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民主意蕴,从价值引领、效力提升、合力汇聚三重维度分析了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制度优势,从必要准备、机制完善、成果落实三重视角分析了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的效能发挥。在此基础上,马雪松指出,人民政协凝聚全过程共识能够将较为分散的民众意见再转化为更稳健的社会共识,体现了深刻变革的社会结构对人民政协的新要求,契合了自身制度建设与职能完善需要。

张贤明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各位专家从宏观理论建构、概念内涵阐释等方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对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之所以能够吸引国内各大高校的师生广泛参与,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话题具有相当的价值意义,也在于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和学术影响力。

会议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心、《协商治理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中国式民主: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联合主办。(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