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数字中国:智能治理与善治之道”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时间:2023-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推动中国特色的技术治理理论与智能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促进相关领域学者的跨学科交流,“数字中国:智能治理与善治之道”高峰论坛近日在贵州大学成功举行。论坛由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大项目“贵州以数据治理推动政府治理创新的困境辨识、行动框架和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组、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主题是“技术治理、智能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涵盖“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技术治理与技治社会的跨学科研究”“智能治理与数字中国建设”“大数据治理、算法治理与区块链治理”“以智能治理促进数字贵州建设”等。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50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素梅围绕劝导式技术的发展,指出由数据驱动的算法系统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等技术性“漏洞”及其多重能动者会对责任归属等提出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超越理论伦理与应用伦理二分的观念,拓展责任概念的语义和语用范围,从被动负责的技术伦理转向积极担当的技术伦理。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董春雨从机器认识的不透明性审视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限度。他指出,面对巨大而复杂的计算量,人类不可能审查全部的计算过程,这就造成了人类在认识上存在着不透明性的盲区。从认识透明性的角度分析人对机器可能的认识把握程度及其要求,可以对机器的理解能力的本质及其限度做出相对精准和深入的探讨,为人们厘清机器认识论的特征,进而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本质联系与区别,提供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潘平以贵州为例来说明大数据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思路。他深入剖析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社会治理的机理,并从数据与大数据技术治理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数据与技术的不确定性、奇异性和信息过载是大数据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他认为,社会治理不仅是对事件的梳理或理顺或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与避免风险的发生能力。最后,他从对数据的认知、应用与技术三个层面描绘了解决困境的远景蓝图或思路,以期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从认识论和技术治理视角反思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器替代人和自动化带来的人的去技能化现象。他指出,机器认知和机器智能不仅有别于人类认知和人类智能,而且超出了人类思维所能理解的范围,机器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发现和解决超越人类思维能力之外的问题——即在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存在一种日益显现的“无知的天堑”。段伟文指出,认识并接受“无知的天堑”这一人机认知生态的结构性特征,将为面向深度智能化未来的技术治理带来新的视野和思路。

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聚焦于人工智能神话、超级智能与智能合约议题。他讨论了AI神话及其超级智能的出现、超级智能发生的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通过智能合约来揭示人类与超级智能体的可能性关联,并指出了智能合约可能遇到的标的、质量和违约责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未来与价值研究中心教授闫宏秀从数字福祉来把握数字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汇聚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再次指明了数字化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在基于技术发展“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的进程中,我国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在此进程中,数字中国与美好生活二者的内在逻辑悄然汇聚,并形成了破解数字异化、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新兴福祉——数字福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在发言中阐明了数字中国的治理意涵。他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中国建设要服务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就国家治理体系而言,在数字社会中,数字安全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治理能力而言,在技治社会中,治理数字化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总之,数字中国建设必须接受更高的治理价值观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性指导。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邬晓燕谈到,科幻文艺从早期萌芽发展到现代形态,历经了几个世纪的辗转发展,反思技术治理社会批判导向的科技敌托邦在文艺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繁荣,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也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思想聚焦。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侃阐明了新智能科技治理的正确方向。他指出,人类的思维和心智难以适应这些新技术。经数字孪生、新智能科技制造着各种各样的数码人,同时,数码人格的出现正改变着传统哲学所赋予的人的观念。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志强探讨了数字技术适老化困境的化解路径。我国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融合与叠加,造成了数字技术适老化困境,亟需走进数字技术适老化的真实场景,立足理论和现实揭橥数字技术适老化困境的内涵,澄明数字技术适老化的技术困境、自我认知困境、分层满足困境。针对数字技术适老化困境,艾志强提出的解决之道包括:依靠政府包容,以数字善治加速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借助社会包容,以多方力量协同反哺老年人的认知困境;推进企业包容,以技术创新为银发经济注入数字效能。从而努力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