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建设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

时间:2023-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永杰

本报讯 (记者李永杰) 8月26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承办的“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论坛暨广东省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建设工作会”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机制化体系化建设,对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及教学实践进行跨学科、跨领域探索,200多位来自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国际中文教师与会。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是我国扩大和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关键载体。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表示,经过学界多年努力,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一级学科门类,进入学科化建设的关键开局之年。在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其中最急切、最关键的发展目标是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近190个国家开展中文教学,83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8万多个机构开设中文课程,40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其中1000多所设立中文专业。“中文是国际比较流行的通用语言之一,国际中文教育为文明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发展规划处处长王甬表示,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中文教育在新形势下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对中文的强烈需求,高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教育模式和语言教育模式的改变,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空间。

语言是思维的本质,是探索未来的金钥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吴英成认为,促使中文成为全球通用语,不取决于中文本身和中国文化以及以中文为本族语的人数多寡,而取决于中文背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非语言因素。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积极学习中文,并不是要成为中国人,而是着眼于中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发展潜能,希望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

当前中文教学呈现低龄化、实用化两大发展趋势,对国际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李泉认为,学习中文最大的难点在于“见字不见音”,因此,更实用的拼音应成为“中文+职业”的首选文字工具,这也是将“中文+职业”研究重心转向本体的一个新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叶军提出建设国际中文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与提高,形成“实践—反思”“教研—交流”“指导—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他特别提到,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将反思贯穿于国际中文教育与专业发展全过程;通过分析学习者学习成效、同行观摩交流、撰写反思日志等途径,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估;将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教学。

国际中文教育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教授吴应辉表示,国际中文教育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方面,担负着推动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他建议,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中国籍人才,更要培养知华友华、具备双语双文化优势和当代中国阐释能力的本土传播人才。

随着华语传承与认同研究的不断深入,海外华语传承研究的成果将极大地丰富语言传承理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也将为保持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龚阳表示,学界应致力于提升研究质量,争取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国际期刊,增强学术影响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跨区域研究项目,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提高研究成果的引用和认可度。未来,可借鉴二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与成果,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提炼出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指导意义的理论,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构建和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话语权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