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潘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

时间:2024-07-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安

“新质生产力”是源自中国经济实践的新概念,蕴含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基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以来,“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正迎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部署。然而,各地方部署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千篇一律,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探讨新质生产力布局,对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下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要“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优化布局的战略要求对新质生产力而言同样存在,这是区域协调发展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与重要保障。

  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顺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以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整体区域经济格局呈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上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适用。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等特征且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科技创新水平、产业与产业链基础等都具有较高的门槛要求。对此,应充分发挥先发展起来地区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上的先发优势,重点关注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再通过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措施,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进一步丰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内涵。

  另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提供政策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现代化作出明确定位与制度安排,这为现阶段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提供了政策指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与京津冀、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地区的协同联动。这对未来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地区间的优化布局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2023年11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成为自2013年以来我国设立的第22个自贸试验区,也是西北沿边地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从东部沿海到内陆乃至沿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同时,也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条件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对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条件,区域协调发展凭借其丰富的发展内涵,能够在“技术—要素—产业”三个维度形成发展合力,全面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一是区域协同创新加速突破性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技术革命性突破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突破性技术创新具有高影响力、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企业脱离、跨越原有的技术轨道,进而催生后续一系列技术演进。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加之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有助于创新主体突破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加速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2023年完成首次商飞的国产大飞机C919为例,其研制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数字化设计、制造、试验技术,并非单一区域内的企业可以独立完成,而是凝聚了国内不同区域众多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力量。其中,就包括数十家在世界上都具较强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

  二是一体化发展赋能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起到积极的赋能作用。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还需要最大程度地激活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活力。对此,区域一体化能给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提供有利条件,从不同方面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具体包括,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方便人才跨区域流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丰富融资渠道、分区域数据中心满足创新主体算力需求等。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顶层设计规划下,以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一体化发展已取得实质性的建设进展,这将为今后更高水平配置生产要素提供发展样板。

  三是区域分工协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要求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当然,这也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现实发展来看,服务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融合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努力的发展方向。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可以凭借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分工协作,建设起一批又一批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长江中上游四大集聚区,与区域一体化的整体地理分布格局相一致。四大集聚区优势产业分布合理、发展各有特色,势必为各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统筹布局提供产业基础。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来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升级三个维度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可在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数字经济、集群产业引领三个方面,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

  第一,深挖城市群协同创新潜力,分区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哈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10个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在我国东部、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均有分布。城市群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科技协同创新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可将已获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分布作为布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据。此时,城市群内不同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能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蓄区域性力量。

  第二,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激发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布局潜能。要素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而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一体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作为最重要的通用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能够降低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信息交换的成本,提高整体配置效率。所以,要素市场一体化能够通过数字经济助力生产力能级跃升,为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内的落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产业集群发展引领科学布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明显,地区比较优势也大有不同。新质生产力布局需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围绕制造强国等战略任务进行科学布局。2022年11月,我国对外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具体来看,在地区分布维度,东部地区30个,中西部地区13个,东北地区2个,覆盖了制造强国战略诸多重点建设领域。可见,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在地区与行业维度的科学布局提供战略指引。此外,以上集群均有机会冲击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而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这有助于我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加快发展和科学布局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球价值链重构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2BGJ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