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新化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

时间:2015-10-3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 鄢嘉林

【编者按】这是一个80后海归对于家乡“旅游兴县”建设的一家之言,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充满真知灼见。或许深度不同,或许角度不一,见仁见智,各有所长。读者或可掩卷长思,亦可一笑而过。但定不会眼冒金星,勃然大怒。因:赤子之情,只能恭迎,岂可谬待?

一、认识转型问题

新化县旅游景点有: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上梅古城、龙湾湿地公园、桃花源景区等等,上述景点大致发展目标为观光休闲农业,地方领导把发展休闲农业片面地理解为发展乡村旅游,只重视旅游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产业扶持。在这方面一是要加强休闲农业的自身宣传,二是需要在各级政府的文件报告中予以厘清和明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乡村旅游重视的是观光,游客多为一次性消费,而休闲农业重视的是体验,深层次的体验能带来身心持久的愉悦,从而培养一批忠实的顾客,形成重复消费群体,因此,休闲农业是比乡村旅游更高一个层次的产业形态。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问题

主要是缺乏四星级以上的高星级酒店、综合型的旅游购物场所、专业性旅游汽车运输公司;一些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交通状况差,旅游景点与景点之间没有直接的接待和搭桥,缺乏一条龙服务式的导游管理公司和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化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景点盲目建设问题

没有形成“先规划,后建设”的普遍意识。

很多旅游景点和休闲农家乐在建设立项时走过场,依照当地村委会的构思,请相关部门的熟人规划应付一下。结果不仅造成投资浪费,还影响了以后的发展,景区几年以后又不得不重新规划,调整布局。另外,休闲农业规划有别于建筑设计和旅游策划,一是要召集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专业的规划设计机构,二是相关大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搭配上要尽快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投资重点失策问题

有的旅游景点在建设时存在盲目投资现象,比如花上百万建一个门楼,花几十万种一棵古树,问及其目的,竟然是门楼要跟旅游风景区的比,绿化要跟星级宾馆比,这种情况往往造成投资规模过大,且钱没有花在刀刃上,该完善的没有完善,该配套的没有配套。

五、忽视产业支撑问题

一些投资商原本从事其他行业,他们认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投资大,回报低,因此不重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导致产品收益渠道单一,缺乏发展后劲,最重要的是缺乏农业景观和农事体验项目,不能形成农业与休闲互动的优势。其实农业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和产后的回报率还是很高的。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可与科研院校合作,产后【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可以依托农庄品牌建立销售渠道,产中【种养业】可与当地农民联合建立合作社。

六、大动土方破坏生态问题

有的景区在建设时动用大量工程机械挖田造湖,推岭建房,修停车坪,以及在农田整改意义不大的地方实施整改工程等。这些项目要么是没有合理选址,要么是没有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或者纯粹是景区规划效仿别人的建筑格局而作出的错误决策,不仅增加了投资成本,还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生态。

七、主题特色单薄问题

无论是经营项目,还是服务方式与营销模式基本趋同,同一区域的景点同质化带来的是恶性竞争,而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这一点要向台湾学习,台湾非常注意营造景区的主题特色,推介景区的拳头产品,进而建立景区个性鲜明的品牌识别形象,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八、简单照搬盲目复古问题

一是简单模仿农村风貌,以为越土越好,甚至连基本的卫生环境都不行;二是把城市的建筑设施与经营理念简单搬到农庄,结果适得其反,既不能给游客以新鲜感,又不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三是盲目复古,有的农庄清一色仿古建筑,灰沉沉的,还美其名曰风格统一,实际上极易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那些仿古又不到位的,在不当的地方掺杂了一些现代的痕迹,相当别扭。以上现象,我们称之为没有摸清游客“叶公好龙”的心理。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采用“外观形态乡土,内部设施现代,装饰点缀怀旧”的原则。

九、创新乏力缺少“三味”问题

一是缺少文化味,二是缺少乡土味,三是缺少情趣味。有的景区投资规模不小,基础设施也很完善,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味,比如基本的文化传承宣传都没有,或者没有标志性的实质景点,或者绿化搞得整齐划一,或者缺乏一些简单易行的体验项目等等。

十、人才匮乏问题

人才问题老调重弹,年年喊。缺乏整合和配置理念,这一点各景区要树立“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理念,既不会为了喝牛奶去养奶牛,甚至连牛奶的“私人订制”也取消了。像景区提质改造和营销策划方面的事务,完全可以和专业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就实现了不养奶牛,也可喝到新鲜牛奶了。

作者简介:鄢嘉林,湖南新化人,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重农经济学专业,参与过加拿大多伦多屋顶农业的项目开发与建设,为上海农业经济评论OT团队的发起人,曾担任过CCTV-2经济评论员,湖南卫视经济频道新闻部主任。

文章来源于梅山大论坛微信平台

(编辑:管理员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