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首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举行

时间:2021-05-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陈彪 姚畅 罗楚仪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陈彪  姚畅  罗楚仪)5月22—23日,首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日常生活与变动中的世界秩序: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的对话”在厦门大学举行。活动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联合主办。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推进中国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进行对话,围绕国别区域研究的新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升中国人类学海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资政功能。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张先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明欢分别致辞。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龚浩群主持开幕式。

张先清介绍了厦门大学以及林惠祥在开展南洋研究、推动人类学学科建设方面所作贡献。表示此次会议很好地延续了厦门大学的学科传统,从多学科的角度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国别研究付诸实践。

袁征在致辞中表示,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以来,我国在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距离国家战略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入耕耘。国别区域研究范围广、涉及学科多,如何把不同学科、不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别区域研究深入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首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为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李明欢对年轻学者在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方面所作贡献表示赞赏,并分享了其留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故事及关于世界秩序变动的思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刘鸿武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特聘教授高畅(Augustin F. C. Holl)分别作主旨发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主持主旨发言。

刘鸿武在题为“人类学与区域国别之学的协同创新发展——我的经历与体会”的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文明发展时空意识的古老国家,在中华传统学术中,有深厚的人类学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实践传统。当代中国人类学在“器”的层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道”的层面还有待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区域性”“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强调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还面临着注入缺乏长期性、系统化的古典研究、基础研究的支撑,以及专业化的学科学位建设与人才培养平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刘鸿武提出要深刻把握国别区域研究,需要发挥人类学的基础战略地位;系统推进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强调“专业+外语”;重视跨学科专业人才整合机制的探讨,以“十年十个一”方法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

高丙中表示,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体制里面是一种弱势的状态,“弱人类学”反映了“弱社会科学”。现在人类学领域里存在诸如“大概念多,小概念少”“无感的概念多,有感的人物少”等问题。人类学对整个社会科学贡献是为其提供最基本的事实,既要“上山”关注少数族群的发展,又要“下乡”,凝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为社会科学提供案例、叙事等,扮演奠基性基础性学科的作用。高丙中在“世界社会”概念之下论述对于朋友关系作为这个世界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的发现,论述经验学术(社会科学)中真人、真生活、真社会、真现实借助人类学田野作业发挥基础作用的方式,为我们检讨一些关于族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单向度思想方法提供学术工具。

高畅在题为“多族群景观中的社区互动:以乍得湖流域的乍得人与闪米特人为例”的主旨发言中指出,随着全新世早期乍得湖显著消退,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群在乍得湖流域拓殖和扩散,包括来自北方和东北方操撒哈拉语系的加涅布人(Kanembu)和卡奴里(Kanuri)人,来自南方和东南方操乍得语族的科托克人(Sotoko),以及来自东方和东北方操闪米特语的须瓦阿拉伯人(Shuwa-Arabs)。这些族群都汇聚在乍得湖流域南缘,受周围环境影响,这些族群或暴力或和平地互动着。

主旨发言结束后,先后进行了“全球化中的生命与治理”“民族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转型”“宗教、族群与现代性问题”“多元和一体:族裔身份与公民身份研究”“中国与世界:贸易网络、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等五个小组发言。16位从事海外人类学研究的发言人围绕相关议题,结合自身调研进展,在呈现不同社会的日常生活面向的同时,从细微之处探讨当代世界变化大势和全球秩序的重塑过程。评议专家分别从国际关系、政治学、历史学、国际发展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会议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帮助发言人进一步扩展个案研究的历时与共时维度,并促进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学术议题生产。

23日下午,与会学者分别就“如何在跨学科视野当中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如何开展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的对话与合作(方法组合、理论对话、比较研究)”“如何把人类学参与的国别区域研究作为新文科的一个试验进行建设”“如何在人类学、国际发展与国别区域研究三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以及“当下中国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结合的新范式”等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云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晨阳在闭幕词中表示,应该将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结合起来,将规律追求与理论探索进行融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术网络,使不同专业在知识生产上相互借鉴。应该由上而下地在全国遴选示范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对重大研究议题的探索,共同推进人类学、民族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结合。

据悉,第二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责编:钟义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