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5月22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心承办的首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巴黎国际事务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卜拉西米等在内的国内外近30位专家学者,聚焦“大变局下的国际组织与中国”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同步在线上平台进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创新中心名誉主任博科娃(Irina Bokova)女士提出,当前世界比以往更加急切地需要多边主义,基于合作而非竞争的多边主义是强化全球公共产品管理的唯一路径。她呼吁更多人才致力于发展多边主义,投身于把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伟大事业,促进和落实公共产品分配。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静在致辞中表示,要让多边主义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团结一致的言辞,更重要的是认同包容、平等的价值理念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她认为,各国应当通力合作培养国际组织人才,让全球治理的行动跟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完善合作规则 应对国际关系新变局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主持发言环节,专家学者聚焦“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作了分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院长张磊教授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2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20年。中国在世贸组织谈判核心圈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也将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认为,中国应当通过增加外部选择来提升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积极构建自贸协定网络。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李开盛建议,中国应积极创建国际组织外交,尤其注重新兴国际组织和中国参与的重要国际组织,让规则与实力相匹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副院长刘铁娃认为,大国参与对国际组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应致力于加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提升理念创新,加强人才输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教授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治理受阻,全球领导力出现一定真空,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未来国际组织的发展将充满可能性和竞争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叶江教授在作点评时表示,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重要的不仅是投资,更是理念的更新。在未来发展中,中国需要在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全球主义和区域主义间找到平衡。
围绕“全球治理的新领域与新议题”,与会专家学者结合生物技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探讨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国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席桂桂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江天骄分别就“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民生外交”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席桂桂表示,民生外交可以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亮眼名片。江天骄提出,中国在深入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和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大国心态,拥抱技术高速迭代的变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俞晗之研究员分享了她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领域的研究。她表示,当前的基因技术本身并非新生产物,但得益于它的廉价化、平民化,基因技术的可及性有了较大飞跃。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朱荣生从违反国际法基本精神、破坏战略稳定性稳定、加剧大国竞争程度以及国际安全挑战受限等四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国际安全的挑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表示,当前全球治理的赤字主要体现在对新领域和新议题方面,在这些方面中国有较大的空间做出贡献。
加强多边合作 推动国际组织创新改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主持了“在大变局中如何保持联合国的活力与有效性”环节的探讨。巴黎国际事务学院顾问委员会主席卜拉西米(Lakhdar Brahimi)提出,任何国家在通过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的同时应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力,希望新兴国家可以在维护多边主义上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所长塞斯(Nikhil Seth)先生建议,我们要重新对多边主义加以界定,对联合国的定位加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李正仁教授认为,要关注和平和发展议题,正视国际冲突背后蕴含的发展、减贫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有效反映权力移转和发展中国家诉求的联合国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警察大学维和警察培训中心何银副教授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角度,认为联合国的冲突管理的挑战主要体现为新一轮的地区冲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争议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佳。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晋继勇教授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困境,认为世卫组织应当缩减职能范围至传染病防控领域,使得职权和财政相匹配;可将政治化转化为优点,推动积极的政治赋能;确保预算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对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进行分级,增强具体性、可操作性。
厚植家国情怀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围绕“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话题,与会高校分享了探索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路径、经验和成就。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负责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闫欢提出,注重国际组织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杰表示,高校需要发挥学校优势,找好学院发展定位,并且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李佳提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要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国际情怀与家国情怀的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从国际组织高端语言人才服务和卓越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两方面作了经验分享。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提出,上外高翻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熟悉国际话语范式,旨在通过增强中文话语供给,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教授分享了上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成果和拔尖人才创新培养方案,并表示愿与国内同仁携手并进,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张红玲教授在总结发言时提出,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知识能力、外语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并重发展。
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推进“多语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旨在培养政治素质过硬、语言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公共管理人才。(责编:马云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