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卫思谕)5月27日,“老龄化社会治理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深入研讨了北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探索与实践,聚焦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体制障碍,提出了深化首都老龄化社会治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问题是“十四五”时期首都发展的工作重点,我们须必充分认识老龄化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构建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年工作新格局,坚持首都发展为统领,牢固树立首都意识,着力推动首都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普”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首都北京的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石松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着力点仍然是“补短板、强体系”,须以整体性社会治理的视角,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的难点、痛点、堵点。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淼表示,此次研讨会围绕老龄化社会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贡献知识智慧和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发挥了首都高端智库的智力优势,推进了“产学研用结合”、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相结合,更好地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兵做题为《构建基于街道的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的主旨演讲。他从养老服务产品、应用服务、服务监管、数据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当前我国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针对大数据及智能化集成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基于街道的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的构想。
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彭玉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景山区在老龄化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上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成为首批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这次会议选择石景山区八角街道作为案例,经过深入一线社区居家的全方位、立体化调研,提出了基于街道的新时代“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对于破解老龄化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有效路径。
中央财经大学财贸学院教授杨华系统地介绍了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开展的情况,详细的梳理了养老“时间银行”在实践中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基于街道的整合方案,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在超大城市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伍小兰从老年人健康促进和功能维护切入,对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功能发挥进行了全新诠释,以石景山区八角街道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为例,提出全面融入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以街乡镇为单元,完善规划、建设、治理机制,以共建共享共治为目标,形成长效机制的实施路径,为加快新时代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党工委书记高春玲,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委副主任、老龄协会会长王小娥,分别做点评发言,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治国安邦重点在基层,老龄化社会治理着力点也在基层。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通过凝聚共识、资源分享、思想碰撞,为完善首都老龄化社会治理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智慧,老龄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惟其笃行方显珍贵,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统战部、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共同举办,由北京市石景山区民政局、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办事处、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协办。(责编:禹瑞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