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1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在扬州举行

时间:2021-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从通江达海的南通启程,到达江河交汇的扬州,再到长江枢纽城市南京,看长江话运河,对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再次谋篇布局,并就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21年11月10日,江苏省社科联和扬州大学在江河交汇的古城扬州联合主办2021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就高质量推进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热烈探讨。

历史积淀深厚 文化丰富内涵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和世界遗产。两者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历史财富与文化瑰宝。

江河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条件,而且作为人们交往的水上动脉,搭建起了生产交换和生活需要互通的文明场域。长江文化本身是基于大江大河的一种流域文化。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认为,长江文化历史悠远、腹地广博,其文脉在时空两个维度上都具有极强的拓展性与包容性,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地域内涵和价值内涵。当前,长江文化已成为面向世界文明、积极交流互鉴的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看来,大运河是流动的带状文化,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为基础,以沿线城镇建设路径及对策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区域。他认为,大运河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资源分散庞杂,文化知识浩如烟海,需要分门别类收集与梳理。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谈到,大运河和长江一是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一是东西走向的自然巨流,都是在中国国土范围内的世界级别的大河。前者相对年轻,更具有对原先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整合性,文化特质上更加成熟细腻精致;后者十分古老,更具有文化上的原创、独立和渐进性,文化特质上更加深厚绵长壮阔。在历史上,大运河更具有政治性,而长江则更具有经济性、民生性。

长江、运河交汇处使命重大

“长江与大运河的‘一横’与‘一纵’在江苏交汇,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为江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共同造就了江苏的繁华。”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说。

“长江文化是我国流域文化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一极,长江塑造并持续影响着江苏的地方文化,江苏境内留存有大量与长江有关的有形或无形、亟待挖掘保护的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说。

“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在江苏成‘十’字交汇,这是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贺云翱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引领下,江苏聚焦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昔日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动脉,化作“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江苏的精彩实践。张新科表示,如何进一步深入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机遇、通力协作,开创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助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必须高度关注、深入推进的课题。

扬州是一座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城市,更是因大运河而生、因大运河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谈到,扬州既是运河城市又是滨江城市,扬州文化具有长江文化与运河文化叠加的鲜明特征。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双重国家战略叠加,赋予了扬州和扬州大学沉甸甸的时代责任,要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更强的智力支撑。

“高质量推动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促进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就要深化对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内涵的研究和认知,明确其内在文化关联,把握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长春谈到。

以“双创”彰显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要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脉传承引领文化复兴,实现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高质量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文化引领的时代,我国也处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整合如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等体量宏巨、内涵丰富、影响重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资源,对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泓洋谈到,自2017年至今,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纲要和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给出了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之路。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表现为大一统的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观、义利兼顾的经济观、绵延永续的发展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既肩负着重大的战略使命,也具备无限的发展潜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深刻把握住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文化建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成长春表示,保护、传承、利用好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赋能沿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旅融合“脊梁”带;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统筹协调,形成文化发展命运共同体,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现实任务看,长江自然生态景观需要提升保护修复水平,长江航运文化需要加强挖掘保护,长江水利文化需要强化保护利用,江苏长江沿线多元特色文化需要进一步传承利用。”夏锦文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开展长江文化遗产调查、完善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推动长江文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沿线高效融合经济体,保护修缮长江历史文化街镇、打造长江文化旅游品牌,修复长江自然生态景观、构筑长江文化生态廊道,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绿色智慧化长江航运体系。

贺云翱认为,在党中央同时注重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加深对长江和大运河两大文化带的科学认知,做好两大文化体系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让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统筹联动,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责编:齐泽垚)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王广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