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清俐)3月30日,“《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伦理研讨会”在线举行。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科技伦理治理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科研人员和社会科学家、学术团体、社会公众,借助多种方式和机制开展协作,妥善解决科研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的一种社会规制方式。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新庆认为,推进建立全球科技伦理治理共识,需要开展国内外对话,建立伦理准则,制定并贯彻本国相关政策法规;需要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受试者、企业、媒体等各方团结协作,加强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建立科技伦理独立审查机构,健全机构伦理审查体系;加强科研人员伦理教育培训,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否意味着对科技创新发展造成掣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以全球科学界关于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规范制定为例分析到,制定这些规范的目的不在于阻止这一科学领域创新研究,而是为相关领域的创新探索伦理底线与边界。科技伦理治理的意义在于克服科技反冲,建设韧性社会。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了科技伦理的五项原则,包括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和保持公开透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哲学教授范瑞平认为,五项原则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了基本框架,未来还将进一步细化原则、平衡不同原则之间的关系、研究伦理学理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学精神。
研讨会由《中国医学伦理学》编辑部主办。(责编:齐泽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