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七届民族史学前沿论坛在云南大学举行

时间:2022-04-28 来源:赛音 作者:赛音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赛音)4月23日至24日第七届民族史学前沿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围绕“多语种民族志文献与中国民族史研究”主题,旨在促进民族史研究创新发展,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大学副校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段红云指出,云南大学民族史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近年来,随着民族史学前沿论坛创始人和召集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的加盟,云南大学民族史也迎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由刘正寅发起的民族史学前沿论坛,更逐渐成为学者们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段红云强调,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云南大学将整合全校相关学术资源,聚焦中国西南民族史、中国民族发展史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民族史学科建设,力图将其打造为民族史学科建设和人才汇聚的高地。

本次论坛共分为七场研讨。与会学者通过对档案、历史文献的运用和对多语种民族志文献的解读,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大量历史细节,发人深省。

在总结环节,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华涛指出,本次论坛专门安排了西南民族专场,展现了南方民族史研究多样的议题和独特的研究方式;同时,在汇报的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多语种文献材料,这也反映了当今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路径取向。他强调,民族史学前沿论坛的重要旨趣是在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注意发掘多语种史料,从而以更广阔的视角阐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本届论坛正突显了这一点。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赵心愚认为,云南大学一直是民族史研究的重镇,如今民族史学前沿论坛在此举行,更是这一地位的具体显现。传统的民族史研究主要探讨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等问题,重点关注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及宗教文化的变迁。上个世纪开始,逐渐对民族关系进行讨论。如今,关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又成为学术热点。本届论坛对这三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其涵盖面之广,不言而喻。此外,两位教授还从民族史前沿论坛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的层面,为论坛的改进提出了宝贵意见。

刘正寅在闭幕致辞中,结合论坛主题,指出中国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民族史研究需要重视运用多语种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他特别强调了研读多语种文献、民族志文献需要注意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跨学科的考察,他表示中国民族史研究要关注前沿问题,聚焦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学术问题。最后,刘正寅结合《中国民族史》的撰研工作,表示要以本论坛作为与学界交流、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发挥论坛研讨创新、交流沟通的作用,以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书写出体现中国民族史研究前沿的学术著作。他强调,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论坛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心、《(新编)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课题组联合举办。受疫情影响,论坛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线下主会场设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晓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赵小平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责编:闫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