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2全球美育大会举行

时间:2022-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屹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屹桉)8月27日,“2022全球美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何思敬讲堂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道》集刊编辑部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协办。

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伊朗、丹麦、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十一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大会演讲。大会设有包括“全球美育十人谈”在内的九个专题研讨论坛,主要议题包括“舞育未来?舞蹈美育论坛”“数字艺术的创新与未来”“书写的美育价值与意义”“国际视域下的当代音乐美育”“疫情之下艺术治疗研究及实践工作的全球视野”“闳约深美?数字时代的设计教育”“时代实感与青春锐见?国际青年美育学者论坛”“数字化时代的影视戏剧教育”等。

2022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为传承优良美育精神,建设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美育教育,构建面向世界与未来的美育体系,“2022全球美育大会”提出“以美为媒,跨越分界”的主题,以尚美、求真、向善为原点,从全球视野探索、思考美育的观念、价值与创新实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建构新时代美育的意义与范式。

以美为媒 跨越分界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在开幕式致辞中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本次大会“以美为媒,跨越分界”的主题内涵,他用全球观来理解全球化过程中以北师大为代表的中国高校的文化担当,表明要用一种全球的眼光看待当下和未来,超越是要彼此之间真正的敞开,需要大智大慧大美,用一种包容心态理解全球美育合作共识,塑造大美之观。最后,他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当前从美育这一独特视角去挖掘跨学科、跨媒介、以人民为中心的美育创新功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王卓凯表示,一是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二是美育是教授和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融入美和应用美的一个过程;三是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密切联系。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在随后的“全球美育十人谈”主旨演讲环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发表了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文化理解和文明交融》为题的演讲。他指出,美育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利于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爱美向善的文化传统,传递中华文化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胸怀品格,从而推动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文明交融。他提出三点认识,一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文以化人、美以成人的美育价值。在教育中坚持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二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以美造物、器以藏礼的美育实现方式;三是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华美育精神中“和合共生”的精神力量将有助于推动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形成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美育最终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某一门类的艺术技巧,而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在题为《如切如磋蓄情志于胸,如琢如磨赋意向于美》的演讲中,立足于上海音乐学院近些年美育实践及其丰硕成果,对于美育教育的实行、美育教育核心内容和传播方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既要探索中国审美精神与音乐非遗活态的传承,又要推动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声音。 

美育的核心是态度教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在题为《美育作为态度教育》的演讲中提出了“平淡”以及李渔《态度》关于可学不可教之间挑剔与宽容包容趣味,尤其是提出了美育的正负辩证法,最终呈现可学也可教的美育观点、美育实践,这体现出美育的“正的方法”, 他表示,美育教育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形成宽阔的心胸,我们用包容的态度去欣赏世界上的各种美的事物,去创造不同风格美的事物,这样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生活。

伊朗著名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发表了题为《培养看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演讲,他从电影中的美学入手,通过影片实例指出修炼审美的感觉就必须修炼心灵,其中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我们对生活的正确理解都会锻炼我们的心灵,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书法教育是了解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名誉院长苏士澍教授发表了题为《汉字书法的美育价值》的演讲,他从以下两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新时代的美育教育,要汲取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二是书法教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通道,是新时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教授发表了题为《和而不同东方理念与通向整体艺术的当代美育观》的演讲,他首先阐述了对东方和而不同思想观念的认知,联系西方审美教育的整体观念,提出当代大美育指向中,一种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关键特征。他通过实例说明通向整体艺术的当代美育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鸣。当代美育和而不同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召唤下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生,需要激活每一个个体,形成全新的美学关系,最终建构成一套当代的整体艺术美育观。(责编:齐泽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