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秦皇岛举行

时间:2022-1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美娟 实习记者 刘越

10月29日,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秦皇岛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民族学学科视角出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思想,就概念内涵、理论建构、政策实践、个案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

回应时代需求加强学科建设

团结奋斗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要切实贯彻落实“团结奋斗”这一号召,就要努力发挥民族工作的重大作用,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徐平表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要坚持正确的民族历史观,要立足现实需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学学科建设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努力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表示,我们要立足民族学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的实际,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的精神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科研为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开拓学科研究新视野

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学学科发展更要以学术的眼光,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开拓学科研究新视野,以学科创新推动国家民族工作发展。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麻国庆认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我们要在学理性思考中不断加深对其阐释和理解。同时,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用中国特有的民间语言和民俗语言进行解读和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是夯实“一条心”基础,心态秩序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十分重要。我们要将家国情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期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紧密结合起来。

经验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创新和工作实践意义重大。一方面,经验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创新提供灵感和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能为后续实践工作明确发展目标、路径遵循。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何明表示,推进经验研究,需要从范式转换和创新研究方法两方面共同发力。新时代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整体观,立足整个中华民族,开展全面的观察和探究。民族学研究应摆脱拘泥于寻找文化差异性的研究视角,从全局出发,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同点纳入观察和研究之中。回顾中华民族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有着自然演进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原有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更关注民族的“纯粹性”,忽略了不同民族的联系与交融,这要求我们走出过去为寻找独特而寻找独特的研究路径,利用比较研究、跨界研究等方法,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共通点加以研究和分析。

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质量的民族工作,这就需要民族学研究发挥学术作用、贡献学术力量。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谈到,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了当前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那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学要助力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提供创新理论和决策咨询;应充分发挥本学科在文化研究和话语阐述上的独特视角,在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及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代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民族学为政策创新和工作实践提供有效学术支持。”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表示,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将其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基层民族工作机制,加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民族学既要为党的民族政策实施进言献策,也要围绕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培训、法律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再次要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民族学在民族地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支持作用。

会议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承办。(责编:刘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