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孙文思)4月15日至16日,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与“一带一路”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次中国大洋洲研究学术组织联席工作会暨中山大学第二十五期大洋洲研究工作坊举行。会议主题为“学科史回顾下的大洋洲研究展望”。中国大洋洲研究主要学术组织的代表二十余人共聚珠海,围绕学科建设、资源整合及人才培养议题,共襄本学科发展大计。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文科处副处长陈诗诗、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费晟、“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常晨光、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依次为本次会议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许少民主持。
大洋洲研究的学科建设
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秘书长李建军在该场的主持中提出共享课程资源,创办共同的学术刊物,搭建多元广泛的交流平台,以促进大洋洲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研究分会会长汪诗明以书面形式发言。他认为,大洋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学界的高度认可。他还着重就区域国别学的二级学科设置问题发表看法。世界各国国情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当下具有全球影响的问题在每个国家的表现不同,是以一些交叉学科的理论和议题并不适用于区域国别学下的二级学科设置。因此,他建议,应以五大洲为二级学科的基本框架,二级学科要依据各大洲的不同特点进行设置,实现研究对象全覆盖,做到对所有研究一视同仁,形塑新的知识结构与话语体系。
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会长陈弘简要说明了澳大利亚研究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就近期中澳关系变化分享看法。他指出,中澳关系的急转直下其实可追溯回2017年,澳方的一系列政策不断强化中国的负面形象。对此,中方的态度从积极沟通转为采取经济反制措施。近期两国关系改善,中方此前的战略布局发挥关键作用,化被动为主动。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上台后,中方作出改善关系的决策基于四点判断:其一,反制措施收到明显成效;其二,中澳关系并非我国现在的主要矛盾;其三,在中澳关系中,中方采取弹性措施;其四,中方对澳方的态度应做到收放张弛有度。中澳贸易的增长,双方的访问计划,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全面改善正在稳步推进。他表示,澳大利亚研究的学术团体也应发挥智库功能,通力合作,为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贡献知识力量。
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陈德正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与优势,回顾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他指出,在此处发展大洋洲研究的契机有二:一是解决世界史学科没有特色的问题;二是学校政策的推动。他强调,大洋洲研究需要依托学校力量,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汇聚各学院人才力量,通过项目合作,组建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将大洋洲研究自身及区域国别学做大做强。多元的对话与共识的凝聚,将成为提升大洋洲研究在区域国别学中地位的有效之举。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认为,近年来大洋洲研究在外交政治及国际战略等方面多处开花,文章学术性显著增强,学术争鸣不断涌现。以中澳关系为例,从不同的阐释中可见多元因素的作用机制。从中美澳三角关系出发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美澳同盟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了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方向;二是澳大利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在美国亚太战略收缩的背景下被抛弃,因此主动升级与美国的关系。从中澳双边关系出发也有两种解释:其一,威胁论塑造了澳大利亚的外交战略,使其对中国的动态敏感。其二,反华政策是澳大利亚平衡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战略需要。他指出,国际关系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学术讨论的方向,因而大洋洲研究若期可持续发展,还需增强内生力。
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副会长张勇先认为,近年来国内的澳大利亚研究成果较多,太平洋岛国研究还有继续深挖的空间。但不管是澳大利亚研究,还是太平洋岛国研究,都需要与田野结合,体验当地的自然环境,深入感受社会文化。在这方面,二战后的澳大利亚学者投入颇多,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他建议国内学者应与国际接轨,增加与澳大利亚学者的沟通交流,汲取经验。他还强调,每个研究中心各有所长,应扩大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青年英才。
多维空间与议题的大洋洲研究
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研究分会副会长喻常森从基本原则、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出发,详细回顾了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的发展史。在研究方向上,中心已在华人华侨与环境史、发展经济学及国际关系,尤其是中澳关系研究等领域成果颇丰。蓝皮书的编撰更是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上,中心已开设一系列大洋洲相关课程,注重硕博士培育质量。在智库建设上,中心承担政府有关部门的涉外科研项目,工作稳步推进。在能力建设方面,他认为,中心还需加强团队建设,补全短板,培育学校特色与优势,打造实体化的大洋洲研究重镇。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敏跃提出,大洋洲研究还需增强对澳认识的深入性与系统性,继续挖掘澳洲人的战略思维及其历史影响。他指出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近年来出现明显右倾,在社会心理、决策机制、外交实践、舆论引导等多个方面。中国学界应对澳方的对华战略调整有清醒而深刻的认知,以促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杨洪贵认为,大洋洲研究近20年来成长迅速,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出现了从移民研究至岛国原住民研究的转向。大洋洲研究也逐步建立起多个重要的科研组织,搭建起更高的学术平台,这将为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表示,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交流机制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尤为关键,这将为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江苏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颜廷具体介绍了该中心的发展现状。中心虽然人员精简,但成果突出,重点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等。在人才培养上,中心开设有澳洲史研究等一系列课程,学生培养质量良好。基于澳研中心的发展经验,他强调,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保持大洋洲研究自身的特色至关重要。
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副会长王光林着重讨论了大洋洲研究的跨学科教学问题,并提出颇具建设性与可操作性的意见。除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外,他还分享了国外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即采用“研讨课”(seminar)的形式,围绕同一主题,请来不同学科的学者回答学生提问,以提供多元的视角,丰富学生的思维与认知。对此,他认为历史、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统一性,并提出了从经典文学作品来谈国际关系演变的教学设想。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谢晓啸细致分享了大洋洲的研究生课程设计,以冀与前辈同仁共探教学经验。该课程以介绍20世纪总体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标志性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为主旨,以政治外交史为主要的大纲。针对实际的实施情况,他指出开课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难点:学生的大洋洲知识储备相对薄弱,预期中的深度讨论并未出现;课程资料受限,部分英文著作与近现代报刊杂志难以获得。基于此种现状,他希望在课堂中加入文学或艺术内容,落实“大师进课堂”的设想,同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专业性。
中国社科院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太平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秦升认为,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发展。伴随中澳关系的变化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研究日益重要。他呼吁各位专家学者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大洋洲研究的理论建设、结构建设与规范建设,以越过政策周期,实现内生发展。
最后,全体学者围绕“大洋洲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与路径”进行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在课程共享方面,多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开课经验与教学大纲,强调应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赞同慕课制作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共享尝试。在刊物创办方面,与会学者重点探讨了集体办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及问题。李建军表示,尽管这项工作面临多重挑战,或将进展缓慢,但其对大洋洲学术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持续地稳步推进。在媒体宣传方面,费晟提出创办“大洋洲研究”公众号的想法,以汇聚国内前沿的学术资讯,形成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宣传平台之间的有机联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