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二届KT论坛:语料库研究的知识体系创新”成功举行

时间:2023-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陈雅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8月10日,“第二届KT论坛:语料库研究的知识体系创新”举行,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开幕式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段长城主持,

KT(The Key Topics Library简称“KT文库”)论坛围绕语料库研究的前沿发展和知识体系创新展开研讨、对话。

推动语料库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KT文库“翻译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总主编王克非在开幕式上致辞,语料库研究中,语料库的研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国内外依然有许多短板,如语料库的类型还不齐全、语料库标注加工的深度和精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多语种与汉语对应的平行语料库仍有待发展等。王克非鼓励大家寻找有意义、有价值、可拓展的课题,及时跟进和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研究,并基于本土特色进行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家金在致辞中表示,语料库研究作为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重要支撑,在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次论坛聚焦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料库翻译研究两个领域,不仅邀请了领军学者,还广泛征集了青年学者的论文,共同促进学科创新、跨界融合;不仅能推进语料库研究理论建构、知识体系的创新,拓展语料库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也必将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李会钦在致辞中提到,在我国大力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本届论坛聚焦语料库研究知识体系创新具有时代意义。KT文库这套国内外语学科的大型原创性学术书系,做到了将理论和研究实践结合、将全球视野与中国视角相结合。她强调语料库研究对外语教学、外语学科发展起着非常基础性的作用,外研社从2006年起已与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6期语料库主题的研修班,培养了5000多人次研究者。为助力学术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建设,外研社将持续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和交流平台。

语料库助力翻译和语言研究 

论坛期间,9位语料库研究领域的前沿学者,也是KT文库的作者,就语料库研究的不同主题作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兼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介绍了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本质属性,依据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胡开宝从政治、性别、民族和个人意识形态等视角阐释了语料库批评视域下文学翻译研究的特征、领域以及研究路径。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孔蕾从历史、方法、层面、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回顾了语言对比研究的传统,从数据驱动与基于数据相结合、双语/多语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助力语言对比分析等角度详细介绍了当前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语言对比研究的范式创新。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姜峰以“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语料资源与科研选题”为题,分享了基于语料库所做的有关修辞渲染的研究。研究对比考察了英汉学术语篇修辞渲染的学科差异,强调语料库有助于探索学术语篇中的话语资源,挖掘科学表述背后的修辞手段。姜峰建议研究者们要学会走进语料库再从中走出来,挖掘结果背后的文化意识和学科文化,并用于指导教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黄立波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课题谱系”为题,对语料库翻译学覆盖的研究课题和代表性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研究课题经历了一个从文本内到文本外、从形式到语义、从语言到社会文化、从翻译转换过程到翻译的工具性的发展过程,因此,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课题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相互包容、交错进行。语料库翻译学还有尚未发挥的巨大潜能,这有待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认识和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显耀介绍了“多维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翻译英语、翻译汉语的语言特征和翻译共性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多维研究,并对语际翻译共性进行探讨,提出语际翻译共性是翻译共性研究的最终目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戴光荣通过梳理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历届会议的主题和议题,回顾了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梳理了各位学者对应用翻译研究发展作出的贡献,勾勒出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应用翻译研究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迎来了新领域与新机遇,人机交互的翻译实践将成为常态,大数据、机器翻译等话题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庞双子副教授以“翻译文本特征研究进展:语言接触视角”为题,回顾了早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详细分析了翻译文本特征的语言接触研究维度,并分享了汉语翻译文学文本与原创汉语文学文本的语义特征差异研究案例,对基于语料库的语言接触理论及跨学科的拓展、实证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语种语料库建设等进行了展望。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秋荣介绍了基于语料库探究翻译家自我修改语言特征变化,并对译者自我修改的动因进行考察,研究翻译家翻译语言变迁有助于考察翻译家的翻译行为轨迹,立体化阐释其译者行为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发扬翻译家精神。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威探讨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未来之路:方向与途径”。语料库翻译研究在语料类型、标注层次、研究主题、阐释视角、资源共享等方面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张威从这些“瓶颈”的主要表现和内在原因切入,期待语料库能够在语言与翻译的实践与教学中起到真正的启发作用,并提出语料库翻译研究应该进一步丰富语料类型、加强语义标注、优化复合研究设计、强化理论阐释多元性,以此推动语料库翻译研究可持续发展。

10日下午,六十余位研究者在六个分会场进行了分组发言。与会者围绕话语建构研究、语料库翻译研究、语料库技术创新研究、语言本体特征研究、中介语及语言教学研究等议题宣读了论文,各位主旨发言人以及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秦洪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华树等12位专家对各位研究者的发言给予了点评,会议研讨热烈。

闭幕式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就每位主旨发言专家和与会教师都关心的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探讨,梁茂建议大家学会将大语言模型为我所用,利用其做更多创新的研究。本届KT论坛将进一步推进中国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也能够积极推进学科发展、语料库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我国学术话语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