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3-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想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9月1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论坛》编辑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组织召开“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8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际论坛》主编孙有中在欢迎辞中表示,“亲、诚、惠、容”理念源自于悠久的中国传统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积极深化地区合作、增进相互信任,对亚洲的崛起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学术期刊要结合中国周边外交研究做好选题,北外也要发挥语言优势,做好区域国别相关研究。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方长平就“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作报告。方长平表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周边外交工作不仅助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也促进了中国与周边的区域合作,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周边依托。自2013年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当前,中国的周边环境异常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经常存在,周边外交正在面临大变局。中国的周边外交正在向大国外交主导的局面发展,周边外交的竞争性、冲突性一面在上升,中国总体外交理念中的底线思维、斗争精神也应该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理念的重要构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卿探讨了“周边外交视域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发展方向,十年来,中国和东盟政治互信持续巩固、互利合作日益交融,命运与共认同不断增强,制度性合作不断深化。东盟是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中国—东盟共同体建设强调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共同弘扬亚洲价值、升华经验共识、追求共同理想。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面临地缘政治竞争冲击区域一体化建设、区域内部矛盾掣肘、地区经济不确定性风险等挑战。面对纷繁复杂、变乱交织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国东盟需要利用好既有的基础和优势,把握好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于变局中开新局,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卢光盛就“周边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报告。卢光盛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周边外交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周边外交新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三大全球倡议”是新征程上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指南。中国周边是落实“三大倡议”最具条件的地区,宜成为“三大倡议”落地的先行示范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成果在周边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及周边地区已在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方银就“国际秩序调整与中国周边外交”发表观点。周方银表示,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国际秩序的调整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周边外交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国是地区秩序转型的重要变量,同时在地区秩序转型过程中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的行为已经在对周边秩序的演化进程和方向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中国周边外交也顺应这一变化作出了适度的调整与优化。总体上,在地区秩序转型与调整时期,周边国家的心态变得更为复杂,其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国顺应周边国家的意愿,以务实的方式推进符合各方利益的互利合作,积极在地区秩序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爱勇探讨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突破与增长点”。韩爱勇表示,从战略全局上看,中国周边外交这两个新增长点的开拓有着突出的战略意义,西亚和太平洋岛国这两个板块整体上位于美国印太战略所覆盖范围的东西两端,盘活这两个板块,可以发挥“跳出内线、外线牵制”的战略联动作用。就此而言,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的进展和突破无疑是多层面的。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以广西与东盟的合作为案例,分析了中国边疆省市地区开展周边外交的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困难机遇。国际层面稳定的安全局势为广西对外合作的开展与深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广西作为省级单位,其设计的地区性合作平台能够有效的将东盟与中国的省市相连接;改革开放后,国家层面搭建起的对外合作网络为广西与东盟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以上因素共同推动广西对外合作制度创新。当前,广西与东盟的合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一,制度过剩。一些合作领域的制度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均已饱和。其二,产业落地存在问题。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持续性较低,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产业落地、与东盟合作进行产业设计等方式推动合作。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解读了印度智库“一带一路”叙事的特点、意涵及影响,并讲述了中国应当如何构建话语权。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杰就“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与风险挑战”发言。张杰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亚地区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携手中亚国家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它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周边环境;有助于确保中国西部周边地区稳定和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提质升级。持续深入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来自大国博弈加剧、地区强国影响增大、中亚国家之间以及内部矛盾有所激化的多重挑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速落地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多领域合作等方式有效加以应对。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院长顾佳赟、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宋清润、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副教授孙芳就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省区面向东南亚开放发展的制度创新、印度智库关于“一带一路”的叙事、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中国与东盟外交以及双方关系发展成就、哈萨克斯坦外交新态势与中国—中亚外交的发展前景展开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深入研讨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界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