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八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4-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杰 张家玮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张家玮 )8月22日,第八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峰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冯继康在致辞中谈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严密完整的自主知识体系,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深厚的历史根基、更丰富的文明底蕴;围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认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精髓的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界定和主要内容的研究,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与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极具时代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引。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张雷声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集中体现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力、新动能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在她看来,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华文明带入了现代化的潮流当中,促使中华文明不断地延伸出具有现代性的文明因素,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由此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表现。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韩振峰说。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认为,挖掘阐发是一种必要的培育和保护,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中要给予这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必要的尊重,依据文化主体性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对话情境,生成一种具有优秀品质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贵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主任谭建说,从国家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国家文明形态的继续呈现和拓展深化;从民族角度看,它是民族精神或者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进步、世界大同。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也唯有这条道路才能开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具有现代文明意蕴,其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的新文化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进一步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贵清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柳建辉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外在呈现,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内在基础,要发挥历史的主动精神、文化的主动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地阐明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提出和论述了文化自信;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明确提出和系统论述了“第二个结合”及其重大意义,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传鹤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融通古今中外基础上的创新性文明,要注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独特优势,重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价值。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主编周素丽说,深入挖掘“第二个结合”在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生动样态,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看来,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到“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从“两个文明”到“五大文明”的发展之路。

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认为,要从总体角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要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克服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的文明形态,是追求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形态,是倡导文明多样性、追求文明交流的文明形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之上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是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文明形态;现代文明不能“空地重建”,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是现代的,优秀文明成果一定是现代文明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认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要从历史和未来关系上来看待认识和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以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内蕴,对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至关重要。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毅表示,要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动力;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焕发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外部活力。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邓文钱说,一方面要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一方面要创新,创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同时,要把握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守正与创新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次论坛由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