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 刘宇
8月16—17日,CAAI第十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人工智能、社会科学、信息科学、伦理学等多领域学者,聚焦“智能时代的社会计算与韧性社会”这一主题,围绕社会计算理论与方法的演进,韧性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与战略性问题展开跨学科交流探讨。
韧性社会
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近年来,大模型成为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焦点,极大提升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与社会计算领域的应用,为智能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与机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表示,社会计算作为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正在成为推动科技与社会系统协同演进的关键力量。面对技术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伦理、安全和治理问题,社会计算不仅要提供方法论工具,更应承担起引领方向、建构规则的重要责任。建设“韧性社会”已成为智能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面对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气候变化等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挑战,如何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结合大模型原理性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小平介绍了以深度测试大模型在统计关联提取和利用文、图、视频生成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数学、逻辑、概念等方面的局限。他提出,造成这两方面特性的理论根源是关联度预测的实例性和弱共识性。
伴随规划式人工智能、分析式人工智能和智能化装备的发展,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将呈现双足鼎立的“双智社会”的发展动态。那么,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到底有何差别和相对优劣?对于这一问题,陈小平以程序员职业和文员职业为例,分析了领域专业知识技能、人的创意与AI工具各自的作用。他认为,“只要会用AI工具就不会被淘汰”是“双智社会”的最大职业陷阱。在“双智社会”中,人类必须弘扬独特性,驾驭机器而不是甘当附庸。
会议期间发布了《智能时代的社会计算与韧性社会》战略研究报告。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与文科的升维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安全、伦理及可持续性,深入剖析AI对文科领域的深远影响,阐明文科在AI时代实现跨越式提升的路径方法,并探索在技术创新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平衡之道。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孟小峰呼吁,构建面向未来的预防性伦理框架,强化科技向善的价值引导,推动社会计算在实现智能时代科技治理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推动算法决策与社会价值的
深度融合
具身智能指的是具有物理实体的智能体,它能够通过与环境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作出决策并执行行动,从而展现智能行为并进行适应。而具身智能体的性能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的采集与训练。孙富春针对具身智能的训练数据集需求,系统性地探讨了多模态数据(包括视觉、力觉、触觉、语音等)的同步采集方法,并分析了传感器融合、时空对齐、噪声抑制等关键技术。在数据处理层面,孙富春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与跨模态关联模型,使用虚实迁移策略优化数据效率。通过实验可以证明,以上方法在机器人操作与导航任务中显著提升了原始数据的可用性与训练效果,为具身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推荐系统作为连接用户需求与社会结构的关键载体,其研究关键在于同时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与社会公平、信任等价值目标。香港教育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徐贯东介绍,通过云边协同架构,平衡大模型推荐方法的计算成本与隐私保护需求,可以探索双极路径的协同,这为推荐方法提供了可信性与智能性兼顾的全面方案,有利于推动算法决策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地理信息科学传承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传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副院长刘瑜提出,在地理空间分析中,由于地理空间的特殊性,地理信息科学在构造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空间效应。地理空间效应指地理现象在空间维度上呈现的系统性依赖与变异,核心包含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两点。结合GeoAI的最新方法,刘瑜探讨了在实际地理分析中如何实现对空间效应的有效刻画与利用,GeoAI为处理空间效应提供了更强大、更灵活的工具。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超级智能社会、开源AI与社会计算、城市计算与韧性治理、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以及生成式AI系统风险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专题讨论。据滇池学院副校长周沛介绍,在此届社会计算创新大赛中,滇池学院理工学院团队的项目“碳迹智引者”在智能体设计挑战赛中获得三等奖。未来,滇池学院将继续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打造更多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智能技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鼓励师生参与更多高水平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会议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滇池学院、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