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时间:2016-10-1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施蕾蕾

10月14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作主旨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主持。

王伟光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放在特殊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助力构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王伟光指出,推进话语体系建设,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灵魂作用。二要必须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话语权。三要必须打造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的新表述,以生动的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四要必须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理论学术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指导中国实践。五要奏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理论学术传播的最强音,必须贯穿涵盖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评价体系的话语构建。六要必须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主动出击、扩大影响,坚决克服“声音还比较小”的处境、“有理说不出”的窘境和“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王伟光还指出,全面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必须把握并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性与形式性这五大关系。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要追求真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要格物致知、立足现实,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深究学理、善假于物,坚持内容性与形式性相统一。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知道“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的发展、开放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使“学术大国”变为“学术强国”。

董云虎在致辞时指出,协调会议办公室决定在上海召开此次研讨会,既是对上海的信任,更是对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鞭策。上海理论界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向中央单位和其他省区市专家学者学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去,深入推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等6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与话语体系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话语体系建设,如何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如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陈春声表示,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国一直是一个与欧美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社会。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对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经验,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制约性,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现。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建构出能与国际学术界主流体系有效对话的中国理论,让世界倾听以中国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需要。建构中国理论,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面向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汲取中国传统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养分,推动学科交叉,并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术规范与评价体系。

张树华表示,国际话语体系是国际格局,尤其是国际政治格局的集中反映,也是文化思想、软实力较量的表现。而当前的国际舆论形势和国际政治生态是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恶化,弱肉强食。在这种形势下,国际话语权更是要将防御和进攻相结合,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他支持和建议组建全国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团结全国性的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专业性学会,分门别类、分学科的构建自己学科的话语体系。

童世骏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四种途径。他认为,四种途径就是四种“讲”法,即“照着讲”、“对着讲”、“接着讲”和“领着讲”。“照着讲”主要是系统介绍前人学术思想成就。“照着讲”的反面是“对着讲”,即一开始就明确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这种讲法要防止过度使用,避免以政治斗争取代学术争论。与“照着讲”和“对着讲”不同的是“接着讲”,即在前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出当代的新成果。童世骏表示,“接着讲”是任何学术领域创造性工作的特点,所有的学术研究,可以说都是“接着讲”,至少都有“接着讲”的成分。只要在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认真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关注中国问题,用好中国资源,不同形式的“接着讲”的工作,自然会越来越多地起到“领着讲”的效果。

李友梅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者从中国转型实践的研究出发,对西方研究中国的理论中存在着的简化与偏差乃至套用西方概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者在引介和批判苏东国家转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转型的“实践社会学”;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反思了长期支配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西方研究范式,提出了“制度与生活”的理论视角;以“中国经验”来概括中国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及其内在逻辑,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正社会”这三种现代性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再思考。这些过程呈现出中国社会学者不仅在反思性、批判性吸收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理论与方法,更是以建设性、开创性的姿态从中国实践出发将其转化为本土学术话语创新的有益资源。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充分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理性认识;必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化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学理阐释;必须以国际影响为目标,通过对世界问题的研究,形成中国解释、提出中国方案,逐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李培林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会议是在前两届会议的基础上,侧重于从经济、政治等重要的具体学科入手,去讨论话语体系的具体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关注全国话语体系建设往哪里聚焦、怎样深入的问题。要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建立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讲话精神。首先,要加强落实标识性概念提炼和推广工作;其次,应积极构建具有完整学科理论和概念,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学科体系。再次,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沉下心扎实地做一些基础工作,找准切入点和方法,向国际社会有效输出思想领域的产品,切实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自2013年底建立以来,通过设立研究课题、组织理论研讨、编印研究动态等方式,不断总结话语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在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校、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委同志,相关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上海研究院,2016年10月18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