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在蓉发布

时间:2018-11-2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 陈淋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5日讯(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11月25日,《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今年是《报告》在全国发布的第四年。该报告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同创新的成果,也是目前西部地区首家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库报告。

《报告》对2017年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各类智库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报告》采用主客观数据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从决策、专业、舆论、社会和国际影响力五个维度,对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480家智库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2017年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库、国务院研究室。

《报告》研判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结构性变化。2014-2017年,我国优质智库持续向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四大板块集聚。2017年,优质智库“北上”增势停滞且有所回落,重心向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转移。四类智库的递进关系为“国家级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地方性智库”,与2016年保持一致。2017年,专业影响力不再是智库最大的短板,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影响力。智库对会议讲座的偏好也在逐渐固化中。

《报告》围绕智库热点议题和重大活动挖掘了智库的行为信息。2017年排名前10的智库热点议题有“一带一路”“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党的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经济增长”“脱贫攻坚”。智库对热点议题的介入逐渐向操作层面延伸,议题的落地性、国际化和聚焦性也更明显。从智库行为来看,2017年活跃智库在活动内容上更加关注世界议题和区域合作,围绕中央和地方热题展开活动;在扩大影响力上偏好连续且重要的会议,集合多方力量推动公共外交活动。

《报告》从分工的视角切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智库,对媒体智库、国关智库和社会智库做了分类探索。观察智库分工的动态变化,提出2015年以来国内智库分工呈现出“+”“-”“×”三大特征,形成了价值链、产业链的并进格局。分工的加法,主要表现为作为平等主体的各类智库之间的松散合作,形成合作网络的“朋友圈”;分工的减法,主要表现为智库剥离智库内部原有承担的某些弱势分工角色,交由外部力量承担,借力发展;分工的乘法,主要表现为智库之间相互嵌入,通过协同融合共同打造智库产品,释放或放大智库协同效应、乘数效应。

《报告》聚焦光明智库、第一财经研究院、封面智库和紫金传媒智库四家标杆媒体智库。这些媒体智库的高影响力有三个支撑点,即依托权威主流媒体实现快速发展、发挥多元渠道与高量级用户作用、以专业运营人才锻造智库高品质。同时,标杆媒体智库又通过“立足机构定位打造特色产品”“围绕聚焦领域汇聚专家队伍”“根据数据资源挑选研究方法”实现差异化发展。

《报告》从数量、空间、结构、活动等角度把握国际关系类智库的发展概况,提出国际化程度偏高、发展求专不求大、坚持战略性和前瞻性、重视成果转化和传播、大聚居小杂居分布是我国国际关系类智库发展的基本特征。建议从有针对性的“去病”、培育复合型高端人才、强化智库社会功能、扶持壮大优质智库四条路径入手对国关智库进行改革。

《报告》分析了2017年国家出台的社会智库政策,提出2017年我国社会智库发展的五个特征,即优质智库实力增强、专注特色议题开发、智库格局两级分化、二轨外交有序延展、引领和带动力提升。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智库建设面临“分类解决问题的需求更突出”“关注影响力而不是品牌塑造”“人才需要‘填空’与‘激活’”“产业化缺乏大市场和大生产”等共性与个性问题。

最后,《报告》提出“树立针尖意识,准确有力发声”“以百年老店精神打造一流智库”“实施人才新政,培养高精梯队”“扩大市场容量,提升运行效率”“不盲从国际化,多路径促融合”五点智库分类建设的建议。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