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六届国际信息研究大会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

时间:2023-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张宸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 通讯员 张宸晟)8月14日—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院参与承办的以“信息领域学术研究的进展、问题与范式变革”为主题的第六届国际信息研究大会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

大会的宗旨是:交流近年世界信息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分析本领域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讨本领域科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圆桌会议上,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达成的大致共识是:科学研究对象要从“只研究物质客体”发展到“不仅要研究物质客体、而且要研究人类主体、尤其要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息生态过程”,相应地,研究所遵循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统称为范式)就要从“物质学科的范式”转变为“信息学科的范式”。圆桌会议由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主席、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理论创始人钟义信主持。

8月15日上午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信息研究大会信息社会分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院全程参与承办。在特邀报告中,欧洲文理科学院人文学部院士、英国社会科学学院院士、华威大学社会学系奥古斯特·孔德讲席教授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做了题为《面向未来的世界信息战略》的报告。该报告展示了西方的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可能被重新利用为非西方的利益服务,其策略包括:英语的全球化、未被发现的公共知识、仓促治理。

印度德里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卢品德·奥布罗伊(Roopinder Oberoi)在线上作了题为《信息社会与变革性社会治理:重新审视未来社会的争论和成果》的报告,该报告想要澄清信息社会的各种定义,尤其是介绍了印度信息及通讯科技产业目前的表现与成长以及相关政策,并讨论了其长期立场。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康做了题为《大数据、社会复杂性与社会认识论的当代课题》的报告,该报告从大数据所引发的现实变革出发,深度探索了大数据与人类社会交互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蔡天琪做了题为《智能社会的演进及治理》的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对未来更具有洞察力的认知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促进智能社会的创新与持续。

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副院长、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李清勇作了题为《“物理—信息—社会”融合的智能铁路系统》的报告。该报告认为,现代铁路运输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是物理—信息—社会系统的重要代表,在信息理论、交通运输、智能社会等领域展现了较好的引导性作用。

据悉,两年一度的国际信息研究大会是由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于2013年发起并主办。本次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吸引来自全球信息及相关领域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线上线下参会和关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