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文旅新场景,区别于传统“大而全”的开发模式,是以空间精微性、文化在地性、体验交互性和青年适配性为核心特征,构建“小体量承载大内涵、轻投入创造高价值”的新型发展范式。在文旅融合发展和产业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大而全”的文旅开发模式逐渐暴露出同质化竞争和文化失真等问题。本文尝试通过近年来湖南文旅场景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其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应用和实践价值。
一、“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早在2018年,湖南就率先建立全国首家旅游新场景实验室和数字化文旅体验实验室开展文旅场景创新试点。近年来,湖南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综合抓手,深化文旅场景创新,推出了一批文旅特色场景,在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非遗传承与体验类场景
湘西惹巴拉土家织锦基地通过建立非遗基因库,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土家织锦的22道传统工序进行全方位记录,并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传承课程,培养了56名专业传承人,从根源上保障技艺传承。同时,积极与时尚品牌跨界合作,将传统织锦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开发出兼具文化特色与时尚感的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体验店结合的销售模式,成功打开年轻消费市场,年轻客群复购率达到43%。醴陵尚方窑则依托“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打造集生产展示、工艺体验、文创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空间。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看瓷器制作过程,还可亲自参与拉坯、彩绘等环节,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这种深度体验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年客流量达5万人次,文创销售额年增长30%,实现了非遗保护与商业价值开发的有机统一。
(二)历史再生类场景
长沙太平粮仓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有苏式建筑风格,在保留93%原始结构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商业运营理念,转型为集艺术展览、文创零售、主题餐饮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提升文化氛围,引入特色文创品牌增强商业吸引力,打造出多个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消费。改造后物业租金从月均50元/㎡飙升至180元/㎡,年商业营收突破2亿元。郴嘉铁路遗址公园则另辟蹊径,在保留2.3公里铁轨的同时,运用AR技术重现20世纪80年代铁路运输场景,打造“时光月台”主题餐饮区,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追忆历史。项目还开发了铁路主题研学课程,吸引学生团体参与,客单价达到158元,为工业遗址旅游提供了新样本。
(三)生态体验类场景
南岳云雾茶社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发展始终,建立“茶社收益—古茶树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将15%的经营收益投入古茶树养护。经过三年努力,成功新增300年树龄茶树27株,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文旅创新案例库。茶社还推出“茶园认养”“采茶制茶体验”等特色项目,让游客深度参与茶叶生产过程。张家界七星山利用独特的悬崖地形,打造“天空之眼”玻璃观景台,采用高强度透明玻璃与稳固钢架结构,为游客提供惊险刺激的观景体验。配套建设的生态步道串联多个观景节点,并设置科普标识牌介绍地质地貌知识,项目运营后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240%。
(四)沉浸演艺类场景
张家界《天门狐仙》实景演出以天门山自然风光为天然舞台,综合运用全息投影、动态灯光、环绕音响等技术,将湘西“刘海砍樵”的民间传说生动再现。演出通过巧妙编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融为一体,每晚吸引数千名游客观看,有效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凤凰《湘见·沱江》沉浸式游船则以沱江为流动舞台,借助光影特效与演员实景演绎,重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风情。游客乘坐游船过程中,可与演员互动参与剧情,结束后还能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专属剧照,游船年载客量达10万人次,成为凤凰旅游新名片。
(五)乡村文旅类场景
益阳清溪村依托作家周立波故居,深度挖掘文学资源,打造“文学+乡村”旅游模式。村内复原《山乡巨变》书中场景,建设文学主题民宿、农耕体验园,并定期举办作家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吸引文学爱好者与家庭游客。通过文旅融合,村集体年收入从20万元增长至1200万元,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怀化溆浦山背花瑶梯田则以传统农耕文化与花瑶民俗为核心,开发“云上花瑶”摄影基地、非遗手作工坊等项目。游客在此不仅能欣赏壮丽的梯田景观,还可参与花瑶服饰制作、山歌对唱等活动,项目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8万元,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二、“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创新价值与推广意义
湖南的实践充分证明,“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的运营能显著提升文旅场景的综合效益。数据显示,运用“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打造的文旅新场景,坪效达传统景区2-3倍,文化体验满意度较传统模式提升30-40%。2024年湖南接待游客超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文旅产业成为全省第四大万亿产业,充分验证“小而美”场景创新方法论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价值。更重要的是,深化场景创新形成的非遗活化、历史建筑再生等实践模式,可以在全国各地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项目中推广应用,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提供了有效方案,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