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汪德迈中国学研究国际会议暨《汪德迈全集》出版发布会在京召开

时间:2021-05-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娓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娓)5月14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汪德迈中国学研究国际会议暨《汪德迈全集》出版发布会”在京召开。被誉为法国第一大儒的94岁高龄西方汉学大师汪德迈先生在巴黎寓所出席远程视频会议,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创建人乐黛云也在线参加了会议。来自中、法、俄、比、意大利等中西学者16人与会并作学术报告。会议围绕当代中西学术界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各国学者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思考可以共享的中西思想遗产与拓展发展的必要性。

汪德迈是法国大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和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的嫡传,吸收法国汉学、中国国学和日本汉学又加以超越,倾70年之力,创建跨文化中国学。《汪德迈全集》全面呈现了他的思想学说,理论内容宏富精深,方法体系逻辑严密。他摒弃以往海外汉学界以西方思维研究中国的定式,主要使用中国材料和中国概念研究中国,独立而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古代社会制度、中国儒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艺术和亚洲历史上形成的新汉文化圈,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揭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其拥有的世界普遍意义。

汪德迈中国学的世界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自2020年起正式推出当代西方汉学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汪德迈全集》,这是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一件盛事。社长刘国辉在致辞中强调说,汪德迈先生对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多年来华投入跨文化中国学高等教育,推行法兰西学院汪德迈中国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奖励研究中国文化成就卓越的学者,参与我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研究”丛书的写作,为培养新一代汉学人才呕心沥血。这些著作大部分都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担出版,全力打造中西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上乘之作,通过出版事业维护精品,并走向国际。

《汪德迈全集》告诉读者,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汉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它是中西共享学术精神的见证,推动了多元先进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让中西文化更好地了解自己。

汪德迈在《我的汉文化圈的导师朋友》报告中说,他的学问基础是法国汉学、中国国学和日本汉学,但他的研究是独立的。他认为,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具有超过西方自由主义的优越性,它提倡人类可以共享未来的价值观,能让守卫自我精神家园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集体心理共生,让人类能在艰难的时刻采取协调一致的应对策略,也能在繁荣时期能保持最大的包容性和放眼能力。他提倡西方世界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和“中国举世无双的影响力”,引起了新一轮的世界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章黄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指出,汪德迈先生在中国学研究中始终秉承自己“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提前预设、只能从研究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内心认识,明确提出,要解释中国文化的特征,就要用中国文化自身提供的现象去解释。从而认清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完全摆脱了用西方观点看中国的成见,用中国文化的事实来说话,提出了很多真实而精彩的命题,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有区分的统一体,我们既要看到文化的多样性,也要看到文化的整体性,看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专家程正民指出,汪德迈先生研究汉学,就是把中国文化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他既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又研究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并十分重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从整体文化观为指导来研究汉学的方法,为汉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指出,世界多元文化在历史上形成多个文化圈,要拓展跨语言、跨文本和跨文化的研究,汪德迈先生精通多种语言,揭示跨文化多语种研究的规律、成果形态和社会文化功能。

欧亚科学院院士、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史培军提出,汪德迈先生的跨文化中国学吸收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科学地理观,因而能超越其汉学研究。他在对中国社会制度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地理水利制度,与西方的地理水利制度不同,也与埃及的地理水利不同。中国人始终依靠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首先处理好生产关系,再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等问题,最终发展了稳定的礼制社会。

《汪德迈全集》研究的基本问题

关于汪德迈的哲学观、文艺审美观、社会观、历史观和民俗观,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提出,汪德迈的中国“文”论与中国艺术的“文学”传统密切相关,指出“文”是中国独有的精神财富,发展为中国式生产关系的结构和社会分层治理方式,未见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思想流派,这是汪德迈最重要观点的之一。

文化只有在他人的审视下,才能较为深刻地解释自己。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易福成看来,汪德迈先生的著作,亦强调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以对话形式来互相了解,达到互相理解。如果不提出自己的问题,就不能创造性地理解他人。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特级教授金丝燕的报告《汪德迈学术思想的跨文化性》和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的报告《跨文化中国学的奠基人——汪德迈》都指出,中国明清以来不乏跨文化译著的历史遗产,利玛窦、金尼阁都做过很多工作,整理和研究西方传入我国的跨文化历史遗产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但到汪德迈为止都缺少跨文化中国学理论,汪德迈是第一人。他是跨文化中国学理论与系统方法论的创建者。它从哲学、经验性认知方法和宏观对话的视野,建立人类文化共存的思维新模式。他的卓越贡献是发现中国社会治理中文化对于社会运行的积极作用。

当代海外汉学研究的关注点与趋势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根特大学教授巴得胜的《欧洲汉学:一种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法国教育部原汉学总督、世界汉语学会主席白乐桑的《中文教育的本体问题与汪德迈的学术思想》,意大利黎熙大学教授路易萨的《马国贤和科学汉学的诞生》,从语言和文字找思维模式、社会角色和当代史,这是三百年来法国汉学史的传统。当代欧洲汉学因循此路,但更加重视中国本位的研究,主张去欧洲中心化,反映了欧洲高层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以及欧洲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关注。

巴得胜和白乐桑也都跟随汪德迈先生参与了跨文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工作,关于此点,正如乐黛云和陈越光所指出的,在21世纪,他们的努力出现了世界格局的一个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日益凸显。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跨文化互鉴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的中国积极因素能否持续,就必然要深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汪德迈全集》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诠释。而真正的科学研究总能殊途同归,汪德迈先生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总体价值,令人叹服。

近现代很多西方人对外介绍和解释中国,其中不乏西方汉学家,他们都对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历史作用。但他们的研究成功与否,不能只看在西方人的反应,还要看中国人的反应。汪德迈中国学赢得了中西双方的高度认可,曾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优秀图书特殊贡献奖,汪德迈本人也获得中西学术界的崇高敬意,并被中国人民视为好朋友,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汪德迈全集》的出版,可以进一步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对从西方汉学家的角度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启示。(责编:陈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