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推动西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时间:2021-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译心 张琇岩

5月17日,西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主题为“面向2035年的公共管理学科使命与发展趋势”。与会学者分享了西部地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经验,探讨了面向2035年的公共管理学科使命与发展趋势,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探索学科发展之路

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介绍,目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已经形成了学科集群。未来,学院将以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为轴心学科、社会保障为优势学科、行为公共管理和应用心理学为支撑学科,并将推进建设大数据治理、社会计算以及应急管理等新兴学科。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表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经验是“瘦身”与“强身”并举。大力整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组成“一体(公共管理)两翼(社会学和图情档专业)”的学科格局。同时充分整合院内校内资源,扩大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增量,以及大力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

大力运用新技术、注重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育是支撑新疆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雷霆表示,新疆大学着重以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原则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培养以高度实用性和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为服务西部大局作出了贡献。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刘晨光表示,西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遵循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复本申博建设,初步形成具有该校特色的文科发展布局,分阶段、分梯度、分重点加强文科建设与发展,最终实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新突破。

担当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周忠良看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要积极改革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德才兼备。重视智库基地建设,突出社会服务贡献。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交流,提升学科声誉和影响力。同时,要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谋划学科贡献案例,讲好学科故事。

“目前西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存在学科研究范式不成熟、严谨研究方法较为缺乏、理论建构及学术创新薄弱、学科本土化发展有待加强等问题。”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曹淑芹表示,在“新文科”建设目标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因此,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中必须统筹考虑,树立“大学科”理念,逐步实现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纽带的校内跨部门“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梁丽芝认为,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深层推进、中西部地方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评估体系的重大变革是中西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机遇。未来中西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路径要研究新的学科评估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突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突出科学研究的特色性。

“我们必须要重视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表示,一定要明晰学科的边界。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实践,要发现真问题,而且要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提供富有创造性的关于公共管理地方性的实践和智慧。

“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作用。”在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润君看来,案例研究对繁荣发展我国公共管理学具有重要作用,符合“中国之治”的好案例的标准是:胸怀国家、心中有火、眼中有光、脚下有路。

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包国宪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公共管理理论问题的分析框架应当从公共组织、公共领导力、基础教育、技术治理这四个维度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认为,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是未来数字治理研究的重点。公共管理学科可以整合碎片化的数字治理研究,发展数字政府与大数据实验平台,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政、产、教、研协同机制,推动学术科研成果和政策咨询服务相互转化,促进学术前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表示,公共管理学科兼容并蓄是其天然性的表现,可以融合上下游各类学科,也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应当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

在数字时代下,公共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日益丰富化、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何文盛对数字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作了积极展望。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范式需要进一步明确与凝练,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学科范式。数字社会中公共管理研究的高度、广度、深度和细度要有机平衡,拓展数字化公共管理的全域研究。

论坛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

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张琇岩  (责编:孙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