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共产党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时间:2021-07-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娓 庞宇菲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娓 通讯员 庞宇菲)6月27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首都高校的代表及媒体嘉宾共9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深入研讨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美东教授主持开幕式,他表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媒体嘉宾的到来,并讲述了关于北京大学在发掘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建设党史党建学科群等方面的党史研究建设的想法,表示在建党百年之际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以学习党史、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为载体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研究员也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围绕“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建设”作报告。他祝贺研讨会开幕,并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不设主题的特殊性,就是为了给广大学者提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陈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自1921年以后100年巨变的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斗争,从此拥有了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拥有非凡的精神引领力和精神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优势从成立到今天,一百年来一直延续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体现出来的精神优势,集中在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概括的红船精神中,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座精神坐标。一百年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新的精神坐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25号脱贫攻坚会议上说的脱贫攻坚精神。陈晋还报告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一些精神坐标和精神现象的论述,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陈晋还表示毛泽东以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影响和带动了党内良好作风的形成,毛泽东以其正确的思想活动和重大决策引领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毛泽东以科学的思想理论培育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直接树立了标杆。

在开幕式阶段,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占安教授也致辞并围绕“党的三次以学习党史和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作报告。他表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旨在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重点是学习和研究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但是要真正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精髓,必须要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中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基础性的组成部分。陈占安讲述了党的历史上分别由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领导的两次以学习党史和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也指出自今年党中央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首先是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历史机遇,组织全党开展的一次重要学习教育活动。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员就党史研究如何实事求是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指出,过去党史研究的领导者和研究者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党史研究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共党史研究有两次大发展,第一次是在延安时期,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两次飞跃得以出现,最关键就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毛泽东也曾指出全面的历史方法,就是弄清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这个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毛泽东可以说是全面细致研究党史的第一人。实事求是既是党史研究的关键,又是党史研究的难点,一是因为历史研究是非常复杂的,二是由于党史和现实政治密不可分。章百家也提出研究党史需要有新的视角,不能被原来的固定化了的话语体系束缚住。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冯俊教授围绕“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百年党史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作报告。回顾党的百年历史,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条宝贵经验。冯俊教授指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就是把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国就是要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就是要同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就是要以制度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正是因为有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样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才使得全党上下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因此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

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社科司原巡视员徐维凡发言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思政课建设的几点启示》,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总结了北京大学思政课建设所做的探索和贡献,归纳了四点值得珍视的经验。一是关于集中组织高水平教师成功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的经验;二是关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的经验;三是关于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以老带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经验;四是关于加强思政课二级独立教学机构建设的经验。

中央团校党委书记倪邦文教授指出把握时代大势是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前提。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把握正确方向,风险挑战中前行,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实现事业发展创造辉煌业绩。从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时代大潮,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个,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快速发展趋势,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个,应对全球治理变革方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教授报告了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杨凤城指出大历史观主要是强调从历史的长时段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来评价特定的事件、人物,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而不是单一视角来看历史问题。大历史观要求大家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杨奎、张太原、关海庭、黄道炫、顾昭明、金以林、蔡礼强、金安平、臧运祜、高正礼、林绪武、王建芹、周良书、李效东、张治银、张永、李娟、王怀乐、赵诺、裴植等2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优秀论文的五位博士研究生代表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展开学术研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和副院长刘军分别主持了上午的两场报告,并作了精彩点评。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杨奎研究员就“在学党史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学党史的方法与思路”进行了分享。

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张太原教授就“从蒋介石日记看国共两党的人心向背”作报告。

在学术报告阶段,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关海庭教授和黄道炫教授也作了精彩报告。关海庭教授围绕“中俄两国改革初期进程的比较”进行了发言。黄道炫教授作报告的题目是《垂直和扁平:战时中共的政治构造》。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书记、副秘书长顾昭明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中国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报告了关于游击战略与抗日根据地史的再思考。

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蔡礼强教授分析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他认为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道与领导之法。

金安平教授作了题为《政党的学习优势:一种治理势能——以第18、19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例》的报告;臧运祜教授分析了关于建国主张的近代比较,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高正礼教授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百年历程和经验启示;林绪武教授从党报党刊的角度分析了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王建芹教授分析了党内法规建设百年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特点;周良书教授分析了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李效东教授报告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联系。

张永分析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农民干部的成长;李娟分析了社会结构变迁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百年史;张治银提出五四精神的本质是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彭积冬阐述了北京大学对中国共产党孕育与创建的贡献;赵诺分析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历史经验;裴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发生必然、过程特征与意义进阶。

优秀论文的五位博士研究生代表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展开学术研讨。

在闭幕式上,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关海庭教授总结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几个特点:一是会议内容比较全面、会议主题丰富多彩;二是会议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第三是大家的报告思想深刻;第四是会议的筹备比较充分、安排妥当;第五是会议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责编:张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