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10月15-16日,“新时代背景下的清学研究暨第六届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杨艳秋等参会,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分别致辞。
高翔指出,历史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向导。文脉在,精神在,民族就能屹立于世;文脉断,学脉断,民族就散了,就站不起来了。清代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系统总结的新阶段,同时也开始了具有崭新意义的历史性变化的新过程。《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璀璨的瑰宝,在清代乃至中国古代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四库学”研究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更深入地挖掘以《四库全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高翔强调,新时代历史学研究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充分发挥史学的“经世”作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此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促进历史学各学科相互交融、交叉发展,推动历史学各学科进一步向前发展。二要进一步拓宽“四库学”与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视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演变中对“四库学”与清代学术加以考察,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轨迹、各自暗含的逻辑。三要注重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文化自信的历史因素。在具体研究中,要更加细致。尤其要将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应用到史学研究中,夯实基础,勇于创新,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中国史学迈上新台阶。
邬文玲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自2016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年,切实反映出“四库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新时代,“四库学”研究者应当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深耕细作的研究方法,坚守住中华历史文化研究与宣传的主阵地,进而以其为支点,推动清代学术、政治、文化等相关历史学领域实现新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思想借鉴。
谢赤在致辞中表示,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高峰,“四库学”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特色之学”之一。此次高层论坛的主题既是对古典学术的回应,也反映出了当代学术的新发展,对于相关热点问题的研究亦将产生积极且深刻的影响。
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董恩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司马朝军等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
黄爱平对清前期官修经解与官方经学进行分析认为,清朝入关以后,经由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四朝皇帝所编纂的各部经解书籍,不仅最终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官方经学体系,体现出一代王朝的文化选择和文治成就,而且反映了统治者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和化民成俗的政治诉求,为其政权统治逐渐稳定并走向发展繁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董恩林对清人文集存藏与整理现状、清人文集的经义文献类型与学术价值进行了介绍。他认为,现存四万余种清人文集无疑是一座“富矿”,可以从中获取有关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学、经学等各方面的有用资料。“钩稽辑录,分类编次,提供利用”是目前整理与利用清人文集的有效途径之一。
《九国志》是关于五代十国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流传颇广,影响颇大。张升介绍了大典本《九国志》版本、编次情况,主张对大典本《九国志》进行重新整理,从而将大典本和《永乐大典》的整理与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为复原一部分《永乐大典》及重新整理大典本提供参考。
司马朝军表示,类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品类繁多、内容丰厚的特色资源,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从古代类书中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开幕式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主持。会议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指导下,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湖南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围绕“四库学研究”“清学研究”两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责编: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