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11月6日,第三届“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展开深入交流,以期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话语体系和理论建构,促进新时代中国学术语境下文学与经济的跨学科融合。
促进文学与经济学跨学科融合
近年来,文学研究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跨学科的态势,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梳理文学中的经济书写以及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拓宽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的视野,是当下尤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学科融合的建设思想,彰显了文学与经济学之间复杂的亲缘关系,为促进我国文学和经济跨学科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从经济学角度挖掘文学作品价值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政治经济因素不仅作为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的背景存在,还是虚构文学世界内部普遍存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促使人物身份变化的主要动因。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师学者特聘教授徐彬看来,外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探究文学作品中特定政治经济因素对人物言行举止和命运的影响,更要探讨作家及其所创作的文学人物与政治经济力量的合作与抵抗关系,审视文学创作与虚构的文学世界,揭示人的政治经济属性与伦理道德属性之间的动态逻辑关系。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贫困书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应在居住、教育、医疗三个方面消除过度的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宏大理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认为,《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悲观主义命运观以及“进化向善”思想的复杂呈现,体现了哈代对英国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切关注。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别让我走》中虚构了一个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克隆人世界,克隆人在黑尔舍姆建构了比较奇特的共同体。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王卫新看来,黑尔舍姆共同体的奇特之处在于:在物质充裕的条件下,黑尔舍姆却运行着一种以礼物交换和代币之争为核心的“稳态经济”模式。克隆人不谋求更多财富,他们更加注重荣誉和情感联系,建构了现代世界弥足珍贵的、和谐的共同体。这不仅对于我们理解英国现代社会中共同体形塑有着重要启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范围内人类和科技的关系、共同体形塑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大有裨益。
美国女诗人玛丽安·摩尔善于将视野投入到某些历史问题上加以阐释。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李文萍谈到,在《绰绰有余》中,摩尔将诗歌注入历史的生命之中,并不要求解释历史应该怎样,而是通过回顾詹姆斯敦第一个定居点的历史,挖掘美国历史的空白点,揭示历史中隐秘的矛盾以及“历史与权利”的隐喻性存在。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提出,如果从财富角度切入,那么金融、市场、贸易、经济转型之类的话语就都可以视为文学财富书写的重要内涵。当代中国文学财富书写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系,成为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一个视点。以此为历史语境观照美国文学,审视美国文学不同发展阶段如何书写财富和利益及其价值取向表征。
人的异化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话题。伊恩·麦克尤恩通过戏仿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变形记》,在小说《蟑螂》中以人虫之变的非自然叙事模式,讲述了主人公吉姆·萨姆斯由蟑螂变形英国首相并推行让金钱倒流的“逆转主义”的故事。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尚必武提出,无论是格里高尔还是吉姆,其变形都涉及经济问题。前者因为变形而导致家庭经济崩溃,自己也走向了悲惨的结局;后者因为变形而获得经济操控大权,实现了人类经济的“逆转”。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枫在“中外文学对话双重困境的文献学考察”主题报告中提出,中国学者需要更多地进入国际学术“会客厅”,贡献中国文学更具“普遍性”的有效资源,承担世界文学的国际话语责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将“新维多利亚热”及“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兴起,置于阿里夫·德里克所提出的“全球资本主义”批判语境中加以考察,聚焦“新维多利亚小说”对英帝国的多重重构以及如何挑战与抵制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趋同与同质化的蔓延,从而揭示了后现代历史想象与全球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之间的张力关系。(责编:齐泽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