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4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主办的“韧性城市景观・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可持续景观专题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主持。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巴特·约翰逊(Bart Johnson),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阿德莱德大学教授詹姆斯·海特(James Hayter),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报告,并与在线与会嘉宾作自由讨论。
从多维视角建立具有韧性的城市景观
据悉,本次会议作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年度重要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组织,活动从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气候适应性、雨水渗透蓄积力、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结合美国、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讲述塑造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对于尊重自然、人文关怀、技术革新与艺术创意的理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罗鹏在开场致辞中提到,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后,参与了联盟内的各项会议和活动,包括推进疫情期间的学生国际化能力建设,应邀加入了联盟框架内“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及“可持续废弃物管理”专项研究组,并进一步拓展合作。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网络关系与学生项目主管杰姬·阿涅洛·王(Jackie Agnello Wong)介绍了联盟的基本情况。她表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简称APRU)是由美洲、亚洲、亚太地区的61所以卓越的学术及研究著称的高校组成的学术网络,已经有近25年的历史,旨在集合领导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多背景的专家力量,高效解决21世纪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联盟及其成员高校积极关注气候变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等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她还对上海交通大学组织此次活动表示了感谢。
与会专家表示,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生物多样性流失的危机,使得全球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适应性与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城市空间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多尺度的规划与设计,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促进公民健康与福祉,增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抵抗突发事件带来的环境影响。区域性的生态空间布局与私家宅院的植物配置同样重要。不仅要创新空间识别、评估、模拟、管理等技术,还应重视人文与艺术因素对维持城市社会生态的重要意义,从多维视角建立具有韧性的城市景观。
致力于在城市可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次研讨会分别从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韧性城市景观。巴特·约翰逊(Bart Johnson)围绕“创建和维护气候适应性城市”主题,呼吁积极应对气候危机需要预测未来变化,并在灾难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探讨采用阻挡、弹性与疏导策略,使城市适应快速气候变化的框架。他在发言中详细分析了每种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相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并展示了应对热浪、洪水、海平面上升和野外失火的案例。
詹姆斯·海特(James Hayter)以“站在前线——17种景观设计师创造韧性城市的贡献途径”为题,对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提出了相对应的17种韧性景观设计途径,他从可持续的城市能源、食品、社区等多个层面,解析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可能的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方法,并鼓励大家重视设计的力量,在前线参与城市韧性景观的营造。
车生泉通过“海绵城市中韧性景观的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介绍了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他表示,中国政府在低影响开发、气候适应性城市、生态城市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现状提出了雨洪管理方案,并形成了技术体系,同时在中国的部分城市进行了示范推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参与了上海和长三角海绵城市中韧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研究,对城市绿地雨水渗透蓄积能力进行了评估,研发了适于上海及部分长三角地区的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屋顶花园等海绵设施地域性景观设计模式,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韧性景观的空间布局,应用在长三角等全国各地的相关项目中。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朱祥明在总结致辞中表示,中国和世界的多个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应对此次讲座中所提到的多种环境问题的挑战。本次研讨会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设计等重要议题,呼吁专业人士重视城市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城市可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后,学会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学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提供更多优质的专业资源,共同探索如何建设更具韧性、更富魅力的全球城市。
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作为“科艺相通”理念的践行者,设计类学科着力于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交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和海内外众多知名高校的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等学科领域皆保持密切交流,开展了各类社会实践项目。本次研讨会是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作为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单位,联合全球高校、学会及业界力量,探讨如何在城市空间建设中,实现“双碳”目标发出的积极倡议,应对气候变化、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具有全球视野及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