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5月27日,同济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科群建设与发展创新论坛线上举行。本次论坛以“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主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一流学科为牵引,学科群建设为龙头,面向国家战略规划与重点任务,汇聚重要人才力量,创新学科科研管理模式,着力探讨同济文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开启同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出席并讲话。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文科办相关负责同志,同济大学文科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学科和科研分管副院长,同济大学文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主任、学科(专业)负责人,同济大学文科重点支撑研究机构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论坛由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主持。
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吕培明作了题为“培育学科交叉新动能,激发同济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发言。他谈到,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作为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其制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是指导我国“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共识性框架。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的“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号召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积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使命。
吕培明提出,5月27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推出《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切实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话语体系。行动计划中更是着重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济大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共识,从学校领导到师生都有强烈的意愿,期待同济文科再上新台阶。在学校党委的持续谋划和加强文科建设的努力下,同济文科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构架,是同济大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校正在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行动纲领,坚持“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树品牌”的精品文科发展方略,以学科群建设为先导,促进交叉融合,锻造学科精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同济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吕培明表示,培育学科交叉新动力,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动能要落实好五个“统一”,即:第一,要统一思想。面临国内外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好思想基础。第二,要统一目标。围绕“重点学科固阵地、新兴前沿学科冲一流、基础学科入主流强特色”的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精品特色,强化学科间的协同发展。第三,要统一行动。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以学科群平台管理规范行动步骤,分工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学科群实力。第四,要统一投入。要善于规划和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多目标政策体系的正向激励,共建共享研究基地和平台。第五,要统一评价。要注重与哲学社会科学主流评价体系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同时也要保持学科的亮点和特色指标,强化标志性、代表性成果的考评机制建设。
交叉融合共识 创新发展路径
在一流学科建设相关政策解读与学科群建设方案发布环节,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部长蔡三发从学科建设成果、发展目标与布局、建设思路和管理办法、学科群建设方案、具体实施计划等五个方面对《同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布局与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专门解读。
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详细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科群建设方案。在回顾近年来同济大学文科建设所取得成果并对当前同济文科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对比分析基础上,围绕新时期同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键任务,系统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科群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具体目标、重点建设方向与支持学科、主要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预期成效与重点指标等内容。
同济大学文科办副主任马林海在会上进一步介绍了“一流学科群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从创新团队建设背景、基本原则、重点方向、组织方式、组织保障、建设任务、运行管理与要注意的问题等八个方面做了详解。
在“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共识与创新发展路径”圆桌论坛环节,学科群重点建设方向牵头负责人就学科交叉研究主题、学科群建设共识与学科交叉融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设路径建议等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融合相关学科共同开展相关研究主题的建设路径思考,提出了入主流、求特色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主题研究牵引带动学科群创新发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就学科群体创新团队建设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评价指标问题等提出了具体建议,他强调要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学科群共享平台建设。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对文科牵头的跨学科交叉创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他提出要实事求是、认清形势、打好基础,要运用科学思维推动真正的跨学科交叉创新,认为同济的精品文科建设需要在既有的基础上加快辐射引领新方向,集中文科优势资源、集中发声、集中突破。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程名望教授详细介绍了院内跨学科交叉创新实施方案与实施经验。提出希望通过有组织科研,实现学院四个学科打通,以人才合作培养为重要抓手,实现内部学科交叉向外部多学科融合的转变。
同济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围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打造重点学科群方向主题,提出了有创见性的建设框架和思路构想,倡议与相关部委联合共同建设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中心。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秉持“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提出坚持跨学科发展导向,聚焦治理、战略、思想史主线,聚集相关学科力量,共同开拓以中国战略研究为核心,以多层次治理研究为支撑的学科群建设思路。(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