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钟雯轩)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比,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其研究成果对应用研究、整个学科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的研讨可以助推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6月18日,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00多位代表和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分享了三个有关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大问题的观点。他认为因为机械唯物认识论主导下的主客二分,导致我们经常只看到问题的表征而非问题的本质。世界是自我建构的产物,现实是观念世界的投射问题,我们相信的东西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大问题主要源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看法,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创造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煌教授通过《中国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建设应该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四个有关“借鉴”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观点,分别是:第一,有关公共管理的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结晶理应为人类所共享;第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创新应该且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且通过借鉴可以节约研究成本,从而提高研究效率;第三,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和改革实践本质上是借鉴基础上的高起点创新;第四,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既要进行规律概括,也需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借鉴使中国的研究创新具有更高的起点。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作了题为《治理韧性: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维度与效度》的主题报告。她首先梳理了韧性的论述原则,治理韧性的场域、本质和维度。其次,她认为治理韧性应该锁定在社会治理,调适有度应该是社会治理韧性的本质,社会治理韧性的治理维度则是权力限度、结构密度、价值温度以及目标精度。最后,提出了四个提升中国社会治理韧性的有效途径,一是,以“授权赋能”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二是,以“社会凝聚”促进社会治理主体的有效协同;三是,以“共同富裕”保障社会治理价值的有效彰显;四是,以“敏捷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有效达成。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张正军教授提出,公共管理学对政治控制研究不足,要重新审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及“二分法”的意蕴和价值,关注政治在公共管理系统中的理性地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提出,通过建立城市风险账目和财政韧性框架,可以提高城市对于公共危机(比如疫情、洪灾等)的应对机制和能力机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通过一系列的推论发现,学科就是科学问题的展开,所以创新需要回到科学问题重新出发,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三个问题,即何谓“大”问题、当下中国治理的大问题以及人民算法,并提出了“大问题”的三个维度,即本质的、核心的、枢纽的。在报告最后,何艳玲教授提出了公共管理和政治学理论亟须回应的问题,即我们仍然需要情怀和基于情怀的学术敏锐性;学科的专业立场不是批评,而是创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从公共管理研究的文明路径角度出发,提出当代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当代的观点,在这一大背景下,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和世界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派,发展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文明和治理文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历史公共管理学可从作为资料的历史、作为方法的历史、作为透镜的历史、作为对照的历史、作为参考的历史、作为当代因素的历史、作为文明延续的历史、作为超越对象的历史等八个维度进行研究,提出要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杰提到,行政审批改革之后下放大部分行政审批权,在审管关系转移的过程中,新兴部门与原有的专业部门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部制以来机构改革的趋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直接的机构改革,二是行政改革和管理创新中的组织变迁。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席恒教授在题为《合作生产与利益共享:公共管理的行动逻辑》的报告中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公共资源配置,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合作生产,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利益共享,公共管理的行动逻辑是共生-共创-共享;做大公共财富的蛋糕是政府的责任;而分配公共财富的蛋糕是政府的良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瑞昌教授作了题为《跨界治理的两种思维》的主题报告。他主要阐释了三个问题,第一,跨界治理成为重点议题的原因。第二,跨界治理之间存在的两种思维,一是棋局思维,包括象棋棋局思维和围棋棋局思维,二是跨界治理的网络思维如总部分部、互联网平台管理等。第三,理论创新方面,可以从治理对象出发,运用网络思维和数据思维,构建由数据驱动和算法驱动的新的跨界治理理论。
暨南大学颜昌武教授在《公共行政中的公众角色:一个学术史的梳理》的主题报告中梳理了公众角色的历史演变,在传统社会中它是被治理的对象,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他提出要构建良性的政民互动关系,扬弃工具理性和单项思维模式。(责编:王村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