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传承·融合·创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时间:2022-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广禄

10月15日,“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传承·融合·创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发展的新背景、新要求与新趋势,探讨学科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范式。

与城乡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融合建构与创新发展,既是推动规划技术创新、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向和路径,也是更好服务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表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转变的全新制度设计。因而,国土空间规划亟须多学科的技术融合与创新。

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韧性发展密切相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鹏认为,现代城市与乡村正面临包括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社会生态稳定等多维度、多类型的灾害风险,应对风险的响应能力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城乡系统也迎来了通过自我修正、主动适应、创新迭代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契机,而提升“城乡韧性”成为破解上述问题的重要路径。城乡韧性发展是以安全、韧性、可持续为价值导向的城乡发展模式,国土空间规划是对资源要素进行用途管制、科学配置的有效工具。将安全、韧性、可持续的价值导向有机、有效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将“安全韧性”内化为城乡发展模式,实现城乡韧性发展,塑造韧性空间格局,是现代城乡发展的重要问题。

利用好大城市近邻乡村的区位特征,使大城市近邻乡村成为城乡互补的高品质居住空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德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乡村高质量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我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获得乡村人口认可,更成为大部分城市人口向往的居住空间。大城市近邻乡村由于接近城市,提供了独特的人居环境,成为城市人口居住空间的新选择。针对大城市近邻乡村人居环境和居住模式的研究显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形成了新的乡村聚落和新农村社区肌理与景观,形成了城乡互动的多样化居住模式。未来,应结合自然村的空间区位、乡村条件和居住模式等,实行因地制宜的发展路线和模式,如城镇复合型、县镇区务工型、养老特色型、高端居住型、文化创意型等。

大数据提升空间规划科学性

十多年来,使用时空大数据感知城市活动、认知城市空间的技术不断演进,时空大数据迅速扩展到城市空间结构、行为与建成环境的多个规划研究议题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钮心毅谈到,时空大数据记录了大规模城市活动,能反映城市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支持城市活动和城市空间关系研究,这是时空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基础。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乐阳提出,使人感到舒适、愉悦、满足的设施或服务,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工业化和新知识经济背景下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可称之为“舒适物”。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运用大数据对城市人群的“舒适物”和互联网电子地图呈现出的城市人口兴趣点进行分析和整理,根据城市不同区域内人们兴趣点的主要类别对城市更新策略进行调整,能够使城市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比更加科学。

当代空间信息科学和技术在解决城市复杂系统问题上具有先进性,未来将成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工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建刚表示,当前,我国的城乡规划正面临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变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需要创新,并以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解决空间增长、交通组织、功能优化等问题。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在科学理性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积极运用适应性规划空间分析模型与智能模拟技术方法体系。以山地城市规划为例,这是一项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的城市适应性调控和优化的复杂系统工程,运用既有规划系统和数据,引入人工智能模拟等空间规划新技术,将极大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靠性。

会议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责编:赛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