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3月31日至4月1日,由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承办的“浙江与东亚”学术论坛暨第二届“浙江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顺天乡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三百多位国内外师生以线下、线上方式参加会议。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文学院教授王勇的演讲“东亚外交话语体系”表示古代的东亚世界中存在着另外一种比翻译更为重要的外交话语体系——汉文笔谈。他在爬梳历代中日交流史上的笔谈事迹的基础上强调,从官方往来的外交文书、外交官笔谈到民间交流的跨国行记、往来尺素、漂流民问情笔谈,汉文都在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中传情达意,发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关键作用。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东亚阳明研究院院长钱明强调了“和魂汉才”在日本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日本文化在“体”和“用”的层面上都与中国文化有着绵延数千年的依存关系。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在演讲中,以《越绝书》所记载的“内、外越”为切入点,通过良渚玉钺及刻画纹石钺与日本绳文中期翡翠玉钺及刻画纹石钺的互证,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学术假说:4600年前,良渚古国曾使日本古代倭人接受长江下游古越人的族群符号“玉钺”,在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之间组建了一个“内、外越”相互认同的“越文化圈”。
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韩东育教授强调,仅仅在近现代的意义上并且只局限于两个国家之间去把握和理解中日关系,会因前近代及其曾有圈域的不在场,使问题本身变成无源之水,要相对准确地检视形成于跨时空维度下的中日关系,必须通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去尝试某种结构性的分析。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主张通过夯实学科建设,将“浙江与东亚”作为区域国别新一级学科的研究课题确立起来,重新审视“浙江与东亚”的研究切入角度与进路。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教授吴疆以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William Skinner)通过区域周期研究,呈现出历史上浙江杭州之间地区文化圈的形成空间及其演变过程,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别开一生面。
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吉原浩人重点介绍了中国会稽鄮县阿育王塔信仰的传承、金陵长干寺阿育王塔的传承以及日本古代阿育王塔的传承,认为“阿育王造塔”传说超出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东亚地区各国共通、共享的文化母题,具有区域文化符号的意义。
中山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教授魏志江表示,今年恰值北宋徐兢出使高丽900周年,通过梳理徐兢生平及《高丽图经》的内容和史学价值,着重分析了宋丽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和两国海洋文化的交流。
本次研讨会对“浙江与东亚”的研究对象、理论范式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刻交流研讨,对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交流和区域间文明互鉴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指引。未来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将继续加强与专家学者、国内外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建设,立足两个大局、服务国家战略,为实现浙江同各地区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搭建沟通桥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