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6月29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协办的“学科交叉视域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推进学科交叉,深化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位复合型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来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海关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5家单位的研究生院(处)领导与管理人员代表、各专业学位点负责人代表、学科交叉领域的资深专家、导师代表等80余人参会。论坛分为开幕式、大会报告和四个分论坛研讨。论坛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主持。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五年计划的中期之年,也是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一年。上海师大正在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大局,积极探索运用联组学习、联手调研、联动整改、联推发展的“四联”机制,找准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加快推动学校学科发展与学位点建设再上台阶上水平。值此之际,围绕“推进学科交叉,深化培养模式”主题,探讨专业学位复合型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谓是正逢其时。希望借助论坛,来自各方的与会人员能够在专业学位创新人才培养上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题共答,进一步推进实践改革,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主题教育总要求,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贡献智慧与力量,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会报告由来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六位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分享了各自在学科交叉视域下复合型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精辟观点。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部主任肖功海做主题报告“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他分享了拟成立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的国家战略定位、建设理念、组织架构和任务举措,提出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设想,以及以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以“师生共创”促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为着力点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范式。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昕教授做主题报告“复旦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实践与思考”。他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思考三个角度分享了复旦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历经30年取得的成就,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健全发展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招生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从创新培养体系、革新课程设置、推动产学结合、服务业界学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教授做主题报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叉融合探索与实践”。他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特质、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和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面临的三大难题出发,以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提出了未来工程硕博士培养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打破学科边界、开放校园围墙、协同企业资源等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
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
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教授做主题报告“薪火相传 共筑纺织强国——东华大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他从学校的历史沿革与学科专业优势出发,分析了东华大学在以“融”为魂,聚焦育人主体、要素与过程,打造“三全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全人”型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分享了其在平台建设、资源培育、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成效影响,并提出学校未来在“学科布局优化计划”“领军工程师计划”和深化“三全程”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教授做了主题报告“产教融合 卓越育人——华东师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从国家和上海的宏观层面分析了专业学位改革背景,基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提出了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卓越育人体系的专业学位整体发展理念与思路,分享了学校在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动力机制、改革培养模式、落实联动反馈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举措与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兰英研究员做主题报告“科教协同 产教融合 共育英才——上海师大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她分析了上海师范大学最近十年(2014—202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运用案例分析方式展现了学校与沪上七所知名高中合作12年持续推进研究生高端教育实践项目共育中小学卓越教师后备人才的产教融合范式,以及与中科院五个研究所共建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共育卓越科技人才的科教结合模式。分析了新时代专业学位发展在管理体制机制、分类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调整组织架构、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实践类课程教材案例库以及高端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改革方向。
论坛下设四个分论坛,四个分论坛的主题分别为“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卓越教师与艺体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专业学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学位创新人才培养”。各分论坛通过专题报告分享和自由互动研讨等方式,就专业学位点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课程教材开发、行业导师队伍建设、教学案例(库)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培养、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等话题,畅所欲言,分享了各高校各专业的成功经验与特色亮点。
据负责老师介绍,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新时代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了国家对高素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强调了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时代要求。本次论坛聚焦学科交叉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攻克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和思想碰撞,希望搭建更宽广的互动平台,增进多方合作,为深化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助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