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 通讯员刘孟乔 崔鑫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为深入研究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阐释其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重大意义,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分会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办,中共乳山市委党校承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交流会”近日在山东乳山召开。与会专家从具体实际出发,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党和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分会会长董振华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观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是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问题的总根源。
党的创新理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晓林表示,要领会和掌握“实事求是”的精髓就要从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两论”开始,“两论”作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阐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郝良华认为,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推进工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古荒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思维的重要论述是具有理论原创性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极限思维是在底线思维基础上根据实践新动态提出的理论新进展,因此,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准确理解极限、极限思维,把握其与底线、底线思维的关系。中共东营市委党校副教授康真表示,要从政党维度创新理论体系、繁荣社会文化、培育核心价值;从党员维度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从群众维度取信于民、解惑于民、造福于民。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侑峰表示,深化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掌握真理力量的必然要求。
党的理论创新,本质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重要途径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家华认为,跟党中央保持一致首先要在思想理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跟上党中央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的步骤,领会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精髓,进而在实践中将党的思想理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书刚指出,守正创新总体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制高点,一是真理制高点,二是道义制高点。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谢平安认为,全面梳理马克思理论武装思想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内涵
“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空间,让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朱有志以“第二个结合”的契合转向融合为主要出发点,指出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双向融合与双向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上的互动性,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持续双向互动从而不断形成的。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有炜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呈现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时代特色与言说风格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或生态文化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在世界文明交流碰撞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文化基础和前提。中共赤峰市委党校副教授翟立艳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从“民为邦本”到“人民中心论”、从“修己安人”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和而不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协和万邦”到“文明互鉴”,对诸多传统文化要素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初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祸福相倚”的辩证思维、“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备豫不虞”的底线思维、“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和“愚公移山”的斗争精神。
“第二个结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薛秀军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不仅意味着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更意味着中华文明从被动性学习进入到主动性创造的新阶段。中共赤峰市委党校副教授孟书玉表示,“第二个结合”对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党的理论不断创新、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现实回望过去面向未来。中共赤峰市委党校讲师王立媛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真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生态情怀和博大的世界情怀,探析这些文化要素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前进方向和道路。
发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哲学意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快建构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森林认为,汉语哲学旨在改变把西方哲学视为唯一普遍和标准哲学的传统立场,立足汉语的言说结构和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致力于现代性普遍哲学问题的求解而建构崭新的哲学范式,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未来需要在一种更多、更复杂的多元互动中,通过对西方普遍性的反思、重构定位自身。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倩提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叙事是在“两个结合”中形成的叙事体系,凸显政治学的在地化;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叙事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理论落地实践,向世界展现了人类命运共享的学术自信;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叙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概括,体现了引领国际舆论的话语自觉。中共赤峰市委党校讲师严岩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打破了近一个世纪人们对“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发展中国家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也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现代化,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共赤峰市委党校副教授杨晓晨表示,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增进民生福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邵瑶春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路径要推进市场和政府的角色转型以加强规范治理,完善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机制和设施以优化资源配置,依法完善数据确权制度、强化数据市场监管并加快数据交易和流通的基础设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