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刘越)8月2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2025·学术前沿论坛”在京举办。论坛发布了“2024年度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报告”。报告围绕2024年度北京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进行梳理总结,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历史学等近20门基础学科,以期引领首都学术研究新方向。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表示,社科学术社团是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开展学术与时代的对话、推进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学术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推出有深刻时代观照、深入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表示,2024年度,北京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中不断深耕,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注重开展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学理基础。
自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在学术界努力下,其学科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表示,2024年,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在拓展理论研究深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等维度实现了突破性进展,通过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研究、挖掘利用新史料填补了党史研究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空白,提升了党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峰表示,聚焦哲学研究领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二者相得益彰的同时,中国哲学研究的文化主体性自觉愈加凸显。此外,外国哲学经典研究与近代哲学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也更加富有时代感和问题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建议,历史学科应加快推动现代学术范式与本土知识传统融合,通过构建宏观视野、倡导对话式研究、加快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杨雪冬表示,要树牢中国意识、保持时代观照、坚持世界视野,回应我国政治发展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推动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科健康发展。